微史记 | 连云港新发现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将揭开多少历史谜团?
2022-02-24 10:59

近日,“微史记”周刊从连云港市博物馆获悉,该市海州区发现一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面积达一千四百多平方米。这在苏北鲁南地区系首次发现。目前全国发掘的唐代建筑基址屈指可数,且多保存不好。此次发现为研究唐代建筑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例。

本期“史说”,我们邀请到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朱良赛及他的两位同事陈渊明、杜平,为我们讲述大唐时代的连云港。

建筑基址发掘后航拍平面照及示意图(左北右南)


开元通宝开铸这一年,“海州”并入大唐

这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由连云港市博物馆实施考古发掘。所谓建筑基址通俗来讲指历史上某个建筑的地基遗存。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个建筑基址为一处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自南向北共保留有21个遗迹单位,包括踏步、门道、庭院、水井、甬路、回廊、月台、散水、柱洞、厕所、门房1间、东西厢房5间、北正房5间,保存完好。

此次发掘的建筑基址均未发现带有明确纪年的遗物,但其建筑基址北正房、门房、回廊多处出土的陶插座、瓷碗、瓷钵、陶罐等器物,具有典型唐代器物风格。我们推测该建筑基址的兴建年代大致为盛唐、中唐时期,废弃年代大致为晚唐五代时期。另外,在建筑基址内发现的“开元通宝”铜钱,亦为建筑基址的时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开元通宝”最早开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史书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而武德四年,正是连云港(时称东海郡)归顺大唐之年。隋末时,海州地区农民起义频频爆发,起义军攻伐隋军,“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隋亡后,继续转战鲁南、苏北。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称帝,当时东海人臧君相的起义军仍占据着连云港这片地区,直到武德四年,才“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隋唐时期,海州的军事地位很是重要。隋文帝平陈,海州是一处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当时的郁洲(今云台山)是隋文帝平陈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据点,进,沿海溯江,剑指建康;退,遏守海口,护卫山东半岛。

大唐建立以后,几次打高丽,海州都是重要的粮食补给基地。兵丁不足时,也要在海州等沿海地区征兵。唐王朝的海军,出征线路即由楚州、海州出境沿海北上,渡朝鲜峡,由釜山登陆。

公元639年,魏征过海州,题写“宁海门”三字。白居易著名的《荐李晏状》一文也和海州有关:李晏任职海州观察使期间,对节度使加征钱税颇为不满,再三申请免加,结果自己反倒被罢职削官,白居易专门写了这篇文章为其辩解,请朝廷为其安排一个官职。

出土瓷碗


碎瓷片中,隐现海州国际商港的地位

此次考古发掘,在这处唐代大型建筑基址上共出土器物78件,以陶瓷器为主,器物多破损且主要为罐、碗等日常生活用具和瓦、瓦当等建筑构件。出土的陶插座、瓦当上面装饰有八瓣宝相莲花纹,这是典型的唐代装饰纹样。陶瓷器物窑口众多,有越窑、寿州窑、定窑、邢窑、博山窑、繁昌窑等几大窑口的主要产品。此次发现更为有力地证明了大唐时期的连云港是一处较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也证实了海州是沟通日本和新罗的重要港口。

作为一个古海港,连云港的海外交往,至少可上溯至秦汉时期。徐福东渡是秦代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徐福,秦代方士,传说是我市赣榆人。秦始皇二十八(公元前219)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以入海寻求长生不老药为名,率领三千名童男女和百工,扬帆东渡,得平原广泽,称王不归。

在公元七八世纪,大唐和日本、朝鲜往来频繁,黄海海面上的交流更趋活跃。据史料记载,日本十六次派遣唐使,在学习大唐文化的同时,还进行货物贸易。七世纪下半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扬州、楚州、海州及山东半岛的莱州、密州等沿海州郡都设立了“新罗坊”或“高丽亭馆”,以招揽新罗来的外商。连云港宿城乡是一处靠海的乡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时,曾在此夜宿驻兵,仿佛一夜间建起了一座城,据此而得名“宿城”。有唐一代,宿城一直是新罗人航海来回的口岸,久而久之在宿城周围集中形成了一些新罗人定居点,甚至形成了专门的新罗人定居村落——新罗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韩方出资,制作了一块“宿城新罗人住居遗址”纪念碑,立于宿城水库之滨,以纪念这段历史。

海州地处登、莱二州以南,在唐代以前并不算繁荣,但由于扬州、楚州等港口的兴起,从扬州、楚州北上的海上船只,必经此地,海州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与新罗、日本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

唐和五代是我国陶瓷生产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全面开放的时代。国内外研究外销陶瓷史的专家论及唐宋时期的陶瓷外销口岸主要是广州、交州、明州和扬州。唐时,由海上去朝鲜、日本,航船多从明州〔宁波)出发。

但以上所说的口岸都是南方口岸,事实上,在古代海州、登州、密州等北方囗岸也曾发掘出土过一定数量的作为外销的唐代越窑器和铜官窑器。结合冲绳、朝鲜和日本出土的中国中世纪陶瓷的标本,进行考古学比对,从而能够确定,海州是外销瓷出口的重要中转贸易海港,它的地位虽不及明州和扬州,但和楚州、登州的地位可以并驾齐驱。

而在连云港地区,新海电厂厂址、海州张庄墓地、海州大成砖厂墓地、园林寺遗址、孔望山村墓地等处都发现有唐代众多窑口瓷器及碎片,证实了海州是海上“陶瓷之道”的中转口岸,汇聚了这一时期的各著名窑口所产生的瓷器。沟通日本和新罗的重要港口。

中日之间的航道从宁波出发,经楚州和海州,然后北至山东,横过渤海,沿着朝鲜西海岸,最后抵达九州。此次建筑基址发现的大量唐代众多窑口的碎瓷片再次说明了连云港在唐代作为国际贸易港口的地位。

南基槽中部出土陶插座


这是圆仁去过的“海龙王庙”吗

唐代留居或游历过海州的大量新罗人和日本人不仅留下了多处历史遗迹,而且留下了翔实而生动的文字著述,为今天我们了解海州在当时中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作为唐代的国际港口,或许我们能从《太平广记》的一个故事中想象它的繁荣景象:

李邕在海州任刺史期间,有日本国使携500人,从海州出发回国,随船带有珍货数百万。李邕贪图这些宝物,便将人安置在岸上居住,趁夜黑“尽取船上所载,沉其船”。到天亮了,李邕跟日本人说,“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国船尽漂失,不知所在”,还把这件事上达天听。皇帝随即下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

唐时,日本来华朝贡,抵达海州有两条路线:一是从日本横渡大海至长江口登陆,再由扬州沿大运河北上,过楚州(今江苏淮安)可顺淮水至海州。但是从楚州可直接沿大运河到汴州(今开封)、长安,即便利又安全,没有必要再往东行绕道海州;二是从日本出发到达朝鲜半岛,横渡黄海,在登州上岸后南下海州,再经楚州沿通济渠至汴州,然后到达洛阳、长安。

《太平广记》中所记的这则故事中的日本国使,走的就是这第二条航线。故事中又说朝廷又令李邕造船并派遣水手护送日本使团回国,也是从海州出发的。

李邕任海州刺史时期,这里不仅有一次能停靠十条大海船的码头,而且很短时间能造出远航日本的海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海上交往的频繁,同时也反映了海州经济的繁荣。

日本国使走的这条航线,日本高僧圆仁也曾走过。圆仁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门派创始人,留唐学习佛法近十年,他广泛寻师求法,曾到五台山巡礼,足迹遍及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诸省,并留居长安近五年。他把自己在唐朝求法的经历写成了《入唐求法巡记》一书,这本书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

圆仁是公元838年来大唐的,他曾三次经过连云港海州。当时圆仁随归国的遣唐使团船只到达海州胡洪岛(今高公岛),第二天在云台山登陆,决定与另外三名日本僧人继续留唐求法。在海州逗留的12天中,圆仁游历了宿城、兴国寺、东海县城、孔望山海龙王庙、海州城等处,并受到了州刺史的接见。圆仁的海州见闻也提到这里有大量的新罗人和日本人在海州生活。

有意思的是,圆仁在其著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提到了“海龙王庙”,其地理位置及存续时间,与本次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基本相符。

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了孔望山下的海龙王庙,说是圆仁等人坐在后面的船上,“前边第二舡在前路小海,押衙道:此县(东海县)是东岸,(海)州在西岸。小海西岸有海龙王庙。僧等及行者暂往海龙王庙。”圆仁所记的“小海’是介于东海县(东岸)和海州(西岸)之间的恬风渡海峡,今云台区南城镇与海州区范庄村之间地名仍称小海,唐代小海,今为河渡。而海龙王庙因年代久远,早已荡然无存,如今,一个与“海龙王庙”位置及存续年代相近的一个大型建筑基址被发掘出来,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圆仁居留海州“海龙王庙”的想象空间。

特约撰稿 朱良赛 陈渊明 杜平

(本文作者为连云港市博物馆考古人员)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