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说心理 | 那些猝然离去的创伤
2019-12-03 10:23

上周,我的一位画家朋友发生意外,猝然离去,此事宛如平地惊雷,把大家都炸晕了,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恍惚感: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吗?这是谁的恶作剧?他的笑容、逗趣的表情,实在太过鲜活生动,仿佛在眼前,一时间大脑信息无法正常切换。

他的善良热情、乐善好施,让他拥有众多好友,朋友们自发拉了一个怀念他的微信群,在其中悼念、哭泣、回忆。但一时间,又发生了摩擦,大家为导致他离去的一些可能性事件相互责备、自责,如果不那样,也许就不会导致那样的结果。就像很多长辈去世的家庭,儿女发生的冲突一样,有时貌似争夺财产,其实有更深的心理原因。

无独有偶,上周得知噩耗的时候,我正帮助一个孩子面对父亲猝死的事实。我在本专栏写过一篇叫做《爱的五种语言》的文章,其中写了我父亲爱的细腻表达,被选入南京某小学系统的五年级考试试卷,作为阅读理解题。在某学校考试时,一个男孩泪湿考卷,不能卒考。他说,“我的爸爸就是这样的爸爸,和作者写的一样一样的!”是的,他有一个非常优秀、耐心有爱的好爸爸帅爸爸,但老天毫无征兆地带走了他。孩子痛苦万分,但去了学校却绝口不提,不允许妈妈告诉老师和同学爸爸的离去,他每天都费力地装作很开心,假装他还拥有一个完整的家、爸爸还随时会出现,给他力量。

人生的流弹猝不及防,没有人能预计它会在什么时候、以多大速率来到,这就是“无常”。无常让人心生恐惧,而死亡,这人生的终极恐惧,常常还带来其他的心理症状和变形的行为表达。只是,人们会健忘,过几天,生活碎屑、人际烦忧、吃喝玩乐,会让人们暂时忘却死亡的威胁,又加入了生命狂欢的大派对。但“死亡的阴影”一直在“人生主机”后面“待机”,如影随形。有没有一个让人们能坦然接受死亡的思考路径?哲人周国平先生说,不把这个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想明白,我是无法去关心金钱地位等其他貌似重要的事的。但他探寻先哲的理论,却发现“思考死亡,是有意义的徒劳”,没有一个理论能给人们一个轻松向死的出口。但,虽然死亡是盘旋生命头顶的秃鹫,当我们在死亡的边界走了一遭,逃无可逃,我们就能面对死亡真实存在的实相,并去思考,在有限的时日中,如何真正地活着。

今天,还是想要和大家说说,在遭遇家人好友死亡打击后,人们心理可能会走过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否认和拒绝,也叫麻木和抗拒(numbness and denial)。在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是谁误传,不可能。几乎所有人都说,不可能不可能,怎么可能是真的!我们的朋友,他是多么温暖鲜活可爱的存在。包括另一个案例中孩子绝不允许告知老师同学,似乎真相不曝光,离去就还不是真实存在。而画家朋友群里的归罪和责怨,也是人们否认现实的一种心理转移。包括有些家庭父母离去后子女为遗产争吵,从潜意识来说,也是以这样的方式,转移对失去的直面。

第二阶段,痛哭(outcry),是隔绝后的融化,悲伤化为泪水。如孩子在看到触动心扉的内容,防御的心门被打开,情绪流动了。这是创伤疗愈的重要开始。

第三阶段,是绵绵的哀伤和抑郁的状态,高涨的痛哭宣泄后,陷入低落,伴有入侵式回忆(intrusive re-experiencing)。哀伤,是结束的能量,要允许哀伤的过程。

第四阶段,真正的告别。理解失去(working through)抚平创伤(completion),用特定的仪式感作别!埋葬旧物,放飞气球等。时间这只温暖的大手,会让所有锥心刺骨的痛楚,都化为绵长温暖的怀念。

很多朋友走出丧失的经验是,反复的哭泣和倾诉、友人温暖耐心的接纳和陪伴。

最后,一个温暖的词汇要给大家,叫做“创伤后成长”。科学家发现,人在经历创痛事件之后,可能会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改变对自我的看法,甚至转变人生观念。

铭记怀念,温暖成长!

关于作者

文岚 江苏广播FM997金陵之声著名情感心理DJ,二级心理咨询师。被誉为“南京上空最温柔的声音”。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