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榜样家书】陶艳丽:“接力”有你,英雄缓缓归
2020-04-05 19:22

 

图片
 
接力,意味着什么?
接力,是“让我上”的果断和勇敢。这几天,湖北各地樱花烂漫,城市正在恢复生机,荆楚大地,山河无恙。随着樱花雨落下,逆行的白衣天使们也正在陆续撤离。他们都曾经说着“让我上”而走上不见硝烟的战场,虽然我们无法一一记住他们的名字,甚至到他们离开的那一刻都没能见过口罩下的每一张脸,但他们值得我们用最高的礼遇说一声:谢谢,再见。
接力,是相互支撑的信任和团结。如今,他们终于可以卸下口罩、护目镜和厚厚的防护服,回家吃一顿团圆饭。回忆起在隔离病房的日子,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士长、“战疫”期间任该院综合缓冲病房护士长的陶艳丽觉得,病房里前辈的叮嘱、年轻同事的笑容、患者大娘的托付、年轻学生的感谢信、亲人的殷切期盼,好像都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她写给《中国青年作家报》小读者们的一封信,感受她对“接力”的理解,感受她在那难忘的日子里,所坚守的、所期盼的……
“当有一天接力棒传到你们手里,
你们会怎样做?”

同学们:

我是陶艳丽,是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士长、中国医学会康复护理分会国家级康复专科护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战疫”期间任我院隔离五区及综合缓冲病房的护士长。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的肆虐,牵动着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心,面对这场突然发生的“战争”,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积极响应医院号召,不少同事纷纷加入请战队伍,他们中有推迟婚期的,有放弃休假的,有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的……他们都是好样的! 

 到了病房,连续战斗了半个月的陈护士长已经到了,虽然连续工作半个月没休息过一天,但她依然很精神。我来主要是接替陈护士长的工作,她从1月19日隔离病区开设以来,一直坚持每天上班,半个月没有休息。看着大家有条不紊地工作,我不禁在心里默默赞叹:医护人员的执行力真强,一声令下,这里从一个普通的肿瘤科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收治疑似病例的隔离病区,然后又根据工作需要,改成专门收治确诊病人的隔离病区。所有病房的卫生都是医护人员负责的,他们不仅要完成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还要负责病房内垃圾清运、卫生保洁、环境消毒等工作。

想起这些,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也许这些姑娘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却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帮助患者。为白衣天使点个赞,愿大家安好!

给大家讲一个特殊的小患者的故事。3岁的小宝宝小凯(化名)和妈妈一起住进了隔离病房,病房的饭是食堂统一配送的,因为用餐的人数众多,也没办法做出小宝贝喜欢吃的饭菜,超市也不开门,哪也不能去,没有好吃的、好玩儿的,这可苦了小宝贝了。怎么办呢?孩子着急得哭了起来,护士姐姐听见了,忙跑去安慰小凯。一下班出了隔离病区,护士姐姐就和护士长汇报了这个事。第二天早上,护士长从住的酒店里带来了她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小点心,其他同事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家孩子消过毒的小玩具。孩子总算不闹腾了,妈妈也可以安下心好好配合治疗了。我想,医护人员不仅是医治病痛,更是在提供温暖和抚慰。当你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这种关怀会消融隔阂,促进康复,给人力量。

 如今,看着病人数量逐渐减少,我心里由衷高兴,病人慢慢恢复健康了,我们也可以尽早结束在隔离病房的历史了,回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想都开心。

 同学们,等你们长大了,是否也能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没有爸爸妈妈照顾的情况下,是否能独立、积极地处理棘手的问题?当你们面对困难,是否能坦然应对,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

当有一天,接力棒交到你们手里,你们的回答,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陶艳丽

2020年2月24日

 

 

 

 
图片
 
陶艳丽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本人供图
意识到“接力”的含义,是在陶艳丽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的那天。
进入隔离病房,陶艳丽和同事们不仅要完成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还要负责病房内垃圾清运、卫生保洁和环境消毒。厚厚的防护服只有在下班的时候才能褪下,里面的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透。“第一次,很多人都没有带备用衣物,只好用吹风机勉强吹干再换上。”陶艳丽回忆,一天下来,口罩勒得脸生疼,大家就从牛奶外包装盒取下把手,再从脑后勾住口罩的绳子,暂时缓解疼痛。
“病患们的情况总在变化,虽然半夜三更经常会接到许多工作电话,工作期间要爬很多层楼梯,但每每看到比我年轻的护士们比我还乐观,我就觉得倍受鼓舞,一定要做得更好。”陶艳丽记得,2003年,非典肆虐,坚守在一线的是以60后、70后为代表的主力军,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医术,保护着未谙世事的孩子们。“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有能力去保护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同胞。在医院计划建立第一批隔离病区的时候,大家就都义无反顾地进入了隔离病区。这一次,他们是80后、90后,甚至00后。”陶艳丽说。
17年过去了,那些不辞辛劳的面孔变了,但是他们守护生命的力量和使命传承,却一直在。
图片
 
图片
 
陶艳丽(右)和即将出院的患者合影。本人供图
在战疫一线工作了四十多天,陶艳丽最难忘的就是从患者身上感受到“接力”坚守的意义。
有一次,医院收治了一个男孩,起初一直吃不惯食堂的饭菜,情绪也很低落。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护士们就把爱心捐赠的方便面和苹果分给他,换换口味。为了缓解患者的情绪,陶艳丽加了男孩的微信,每天都会询问男孩的饮食和身体状况,像妈妈一样陪着他,时时聊几句、叮嘱几句。慢慢地,变化发生着,在治疗过程中,两个人成为了朋友,这个男孩开始爱说话、爱笑了。发自真心的陪伴和关爱,让他接受了陶艳丽的贴心建议,好好吃饭,积极锻炼。陶艳丽说:“我们知道很多病人害怕,我们需要给他们更多的陪伴和鼓励,来激起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接力”坚守的信念,有时候就来自患者一句真心的感谢。
“虽然最后还不知道他们的模样,但我由衷地感谢他们。白雪一般的衣裳,有着雪一般温柔的内心,比云朵更圣洁,比火焰更炽热,在寒风中飞翔,在黑夜里燃烧。”这是那个男孩写给医护人员们的话。“很温暖,很感动,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陶艳丽说。
“接力”坚守的信念,有时候就来自患者一个感激的笑容。
有一位生病的阿姨经常跟家里人说:“不用操心我,医护人员不但给我看病,还给我生活上很多照顾,他们其实也很辛苦,穿着厚厚的防护隔离衣,戴着厚厚的护目镜,在病房里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所以我能自己做的,就尽量不喊他们,我就冲他们笑笑,让他们知道我没问题!”
每每听到这些话,陶艳丽的心里都会觉得暖暖的,她说,“把病人们平平安安地送回家,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图片
 
“家里的事情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忙前忙后照顾着,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对于家人的支持,陶艳丽一直都很感激。
元宵节那天,婆婆给陶艳丽发了一条消息:“今天是元宵节,你吃到汤圆了吗?汤圆代表你们圆圆满满战胜疫情!早日回家!”陶艳丽回了一句:“嗯,一定会的。”之后她又匆忙地回到岗位上。
由于工作繁忙,大家平时难得一聚,但每年春节,陶艳丽姐妹三人都会相约回到远在黄集的父母家中团聚。今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团圆,三姐妹就都奔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如今,战疫接近尾声,她一直期待着早日解除隔离,和家人们吃一顿迟来的团圆饭,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图片
 
陶艳丽(左一)和同事们。本人供图
期待团圆的还有许许多多像陶艳丽一样的护士们,在她所在的隔离病区,除了本地的医疗队,还有来自宁夏和辽宁的医疗队伍。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是远离家乡,告别亲人,援助医疗队的一个同事说过的话让陶艳丽记忆犹新:“你说大家担心不担心,想不想家?担心肯定是担心的,想是肯定想的,但再担心再想,也要有人去!疫情不散,咱们不退!”
在襄阳市连续24天无新增病例的这一天,他们圆满地完成任务,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宁”来相助,感谢有“宁”,这是陶艳丽在朋友圈里为他们写下的文字。陶艳丽说,“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期待着疫情结束的那一天,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享受阖家欢乐。”
3月16日,襄阳市发布了疫情“零”新增的最新报告,陶艳丽在朋友圈写道:“清零不等于结束,非必要不外出。”暂时卸下了战士的盔甲,她知道,自己依然要奔走在传递防疫知识的路上。
图片
 
邀请采访陶艳丽的实习记者梁明子讲讲她从陶艳丽身上感受到的“接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力”,是前辈与后辈之间的使命传承,是医生与护士之间的紧密配合,是无所畏惧的“让我上”,也是团结一心的“我相信”。他们用手把手的“接力”,在病毒前筑起一道防线,和困难博弈,他们竭尽所有,从未退缩。
是的,那种裹挟着果敢、信任与团结的“接力”换来了健康与祥和。幸得有你,病痛中的人们脱离了危险;幸得有你,今日湖北焕发了本来的生机与活力;幸得有你,今日山河已无恙。漫天飞舞的樱花、壮阔的襄阳城都用那最美的姿态向你致以最高的礼遇:感谢有你,陌上花开,英雄可缓缓归矣!
记者:李慧慧 刘逸鹏 梁明子(实习)张琦敏(实习)
策划:周伟 王岑予 杨月
文案:杨月 梁明子(实习)
播音:张琦敏(实习)陶艳丽 梁明子(实习)
音频剪辑:张琦敏(实习)
设计:曹若鸿(实习) 蒙晓(实习)
编辑:梁明子(实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
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联合出品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