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博物馆中的文物,看古代南京人如何消暑度夏
2020-07-09 19:38

 眼下南京高温闷热,不仅是“火炉”,更是“蒸笼”。现代生活,人们有空调、冰箱……而在古人是如何度夏的?最近扬子晚报记者走访南京本地的文博场馆,从一件件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古人都有倾注了避暑的智慧。

实习生 娄渊泽 李雨晴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房屋里面挖一口井,就是古代的“室内空调”

为了让屋子里变得更加凉爽,古代人想了很多方法。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有一个专门盛放冰块的容器——冰鉴,并且在南京象山也曾经出土了一件距今1500年的东晋“冰槛”。

图片

陶井俑

然而冰块在那个年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寻常百姓没有条件感受冰块带来的凉爽。但是这难不倒聪慧的中国人。在民间有一个避暑办法,就是在屋子里面凿一口井。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汉代陶俑展区中,就有一个陶井俑。

李尤的《井铭》曾曰“井之所尚,寒泉洌清”,井水采用深层地下水,清凉甘甜,解渴祛暑。古人便由此想到利用井水所散发出来的凉气来使屋子变得凉爽。与此同时,人们也害怕如果在屋子里凿了井之后,小孩子乱跑会坠井。因此人们在井上面加一个井盖,井盖上面打上气眼,等需要喝井水时在把井盖搬起来。这样不仅安全,而且还能将凉气散播到屋子里。不过屋子里打井也有局限性,那就是屋子的下面有井水可以打。许多人家地下是很难凿出来井水的,也因此这种“空调屋”通常是先选好打井的位置,再在井的位置盖房子。

青瓷冰酒器,没有冰箱也能吃到冷饮

现代常见的冷饮其实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冷饮起源于三千年前的商代。《楚辞·招魂》中早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证明春秋末期,冰镇米酒已经在诸侯的宴席上屡见不鲜。觥筹交错,冰酒佳肴,诸侯们夏季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图片

青瓷冰酒器

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就向公众展示着这个原始青瓷冰酒器。有这么一个这尊出土于无锡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它由承盘和冰酒器组成,冰酒器外鼓,上部有十三个圆孔。古人使用时,在承盘中放置储存已久的冰块,向冰酒器内置水,再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圆孔中。冰降水温,水降酒温,一杯美酒摇身一变就成了解暑的夏日冰饮。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便已经享受到了冰酒的高雅生活。

一把遮阳伞,是古代爱车的必配装备

在古代,遮阳伞十分常见,驾车人通常会在所乘马车的尾部设计一把伞来遮风挡雨,比如赫赫有名的秦兵马俑中的秦陵铜马车俑就装有一个车伞。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青铜器展厅内藏的这件青铜车伞盖斗帽即是当时车伞上面的关键设计。这件车伞盖斗帽出土于春秋晚期镇江丹徒北山顶墓,足见中国用“遮阳伞”历史之悠久。

图片

春秋时期的车伞盖斗帽

孙机先生在《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中这样介绍“伞”:为了避雨遮阳,车箱上设车盖……盖一般为伞形……当王下车时,陪乘的道右则将车盖取下,步行从王。由此可见,“伞”最初是可以装卸的,现代的避雨遮阳伞,最初就是由车伞演变而来。并且,在古代不仅仅达官贵人的马车有伞,普通百姓的牛车也可以装车伞避暑。

仅有34克重的纱衣又轻便又透气

“又取纱衣换,天晴起细风。”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早早就发明了棉服,但是在炎热的夏天,人们通常喜欢穿舒适凉爽的纱衣。无论年女老幼,纱衣都是古人夏天的不二之选。

图片

宋代纱衣

纱衣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特别轻。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宋明服饰展区内,就有一件宋代的纱衣,重量仅仅只有34克。纱衣透气轻薄,穿很多层也不会感到炎热,所以古人有时候穿五件六件纱衣依然会感到很凉爽。

纱衣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透。在中国古代有关于“锦衣五重”的记载:“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个穿着纱衣的唐朝官员,透过衣服还能看见胸口的黑痣,就惊叹地说,‘您胸口上的痣,怎么透过两层衣服还能看见?’官员哈哈大笑,请他靠近再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层之多,可见纱衣有多薄。”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