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特等奖作文赏析|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张楷:《天晓得》
2020-01-21 08:51:24

1月19日,第五届扬子晚报杯统编教材同步大赛完美收官,近1200名决赛选手现场作文,决出特等奖20名(每组别5名),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若干。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写作启发和指导,扬子晚报特邀大赛评委、语文名师点评获奖作文,快来看看这些作文好在哪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高中组作文题:

以下两个题目请任选其一

1.请以“天晓得”为题,自选角度,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了,鱼儿们一起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嘘吸,用口沫相互润湿,倒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记。以相爱与相忘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天晓得》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张楷

(第五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特等奖作文)

黑格尔曾说:“所有物质的普遍规律,都是由绝对精神演化而来,而绝对精神是独立于人的思维而天然存在的。”

换句话讲:“所有真理的本源只有天晓得。”

事实上,不仅是黑格尔这样的哲学家有此想法,中国诗词更是将“天晓得”的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苏东坡遇人生不顺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杜子美见国破家亡便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张若虚更是将人生无解之愁倾之于天:“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而西方哲学中,更是广泛采用“天晓得”的方法论。康德的物自体,莱布尼茨的“灵魂独立论”更是极不负责任地将万物本源推给上天去解决。

那么,难道万物真理的本源只有天晓得吗?事实上,“天晓得”是人类对自身能力的极度不自信和渴望求助于他物的本性的表现。也难怪,那时的狂风暴雨天崩地裂,人类根本无法解释和解决,只有将此看作上天的惩罚,才能获取心灵上的慰藉。

而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天晓得”也渐渐转变为“人晓得”。可问题随之而来,处于“天晓得”和“人晓得”的矛盾冲突之中,人有如何巧妙地处理好两者关系而服务于己的?

我认为,世人处理“天晓得”和“人晓得”的方法莫过于三种。

一种是融入于天。画家钱选曾有一幅《秋江待渡图》。火红的枫叶下站着孤独的人,钱选的江面上是渡船,远方是浅蓝色渲染的新世界。这就是南禅宗中所谓“渡”。《坛经》中曾写道六般若波罗蜜,其中一种就是“渡”到彼岸,脱离于尘世中的灵魂,而到彼岸的虚无之中找到人生的终极智慧。八大山人也在《秋霁图》中将流水延伸至天边。那是人的智慧所能到达的地方。钱选和八大山人一样,找到了“人晓得”和“天晓得”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渴望脱离于现实而飞到智慧的天边。而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逃避“天晓得”与“人晓得”对立冲突的表现,是人性中懦于求和的深刻体现。

第二种,是全面推行“人知道”。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的结语中写道:“人的知识已突破天的束缚,哲学也无法再指导具体科学。”正是这样心理特性的树立,让人类开始藐视自然。“人知道”“天知道”的全部,所以近些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美国、澳大利亚一些地方的山火也是频繁爆发。“人晓得”的狂妄最终榨出了自然的眼泪,也将人类自己置于水深火热。

第三种,也是我个人最推崇的一种,是用“天晓得”的心干“人晓得”的事。我尊重万物的本源规律,却也批判性地为我所用。苇岸本是朦胧派诗人,但后来的他开始钟情于脚下的这一片大地。在他的《二十四节气》中,他成日静坐于农田之中,看蟋蟀的爬行,观麦苗的生长。“天晓得”掌控着这一切的规律却也为“人晓得”利用而改变。他记录下二十四节气下万物的变化,从“天晓得”的表象去提取“人晓得”的知识,却也时刻喜爱和崇敬着这一片天地。正如他自己的话所说:“要有一颗与天地荣辱与共的灵魂。”

总之,“天晓得”曾让人类陷于迷茫,却也让人有了探索的勇气和知识的光明。而他们毕竟还在那里。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人总要有可依附和看重的东西。”对于“天晓得”,我们不畏不惧也不狎不侮,以一个相对平视的视角看待人与天拥有真理的冲突,我想也是我们最好的态度。

特等奖选手: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张楷

评委点评:

全文在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哲学天地里徜徉,彰显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开篇切题,论证严密,叙议融通,层层推进,聚焦“天晓得”和“人晓得”的关系,提炼出“用‘天晓得’的心干‘人晓得’的事”的观点,见解独特、切中肯綮,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遵循规律的新发展理念吗?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地方引用和表述还欠准确、贴切,如最后一段的“不畏不惧也不狎不侮”可否改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者能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天晓得”平时读了多少书!

——吴铁俊(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