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蝗灾,徐州人曾动用73890只鸭子
2020-02-18 15:29:31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警告,东非地区情况极度危急,沙漠蝗虫成灾。本次蝗灾始于非洲,然后飞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距中国仅一步之遥。

蝗灾,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在古代,它与水灾、旱灾并列农业三大灾害。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对付蝗虫的,1949年后蝗灾又如何得到治理的,而江苏徐州在灭蝗时竟也曾动用万只鸭子。

英雄如曹操,也拿蝗虫没办法

据邓拓撰写的《中国救荒史》,中国历史上,蝗灾不断,至1949年前共发生800多年次,每2-3年会有区域性大爆发,5-7年会有一次大范围爆发,具体说来:

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

两宋为3.5年一次,

元代为1.6年一次,

明清两代均为2.8年一次,

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古人深受蝗灾之苦,将其和水灾、旱灾视为农业三大自然灾害。蝗灾不光改变百姓的生存状态,还改变了历史。举一个例子: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击陶谦,以报杀父之仇,令其部下陈宫坐守兖州,曹操征陶谦,攻下五座城池,“略地至东海”,但这时听闻后方谋反,老巢都被吕布占据,只好回军大战吕布。

原来陈宫认为“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说服张邈,“迎之(吕布)共据兖州”。整个兖州,除荀彧、程昱守住鄄城、范、东阿三县外,其余全为吕布所占据。

曹操第一仗便被吕布打败了,所带的青州兵一来便被冲击得一塌糊涂,曹操本人手掌也被烧伤,等他回过神来,稳住阵脚,也只能与吕布相持百日不下,僵持了三个月,突然“蝗虫起,百姓大饿”,双方只好各自罢兵。

蝗灾中止了这次战争。让曹操吕布的争夺地盘大战延后了一年才见分晓。

曹操这么大的英雄,能奈蝗虫何?

据中科院动物所的康乐院士研究,蝗虫分为散居型和群居型,变成群居型之后,体内会挥发苯乙腈,如果受到攻击,蝗虫会迅速把苯乙腈变成氢氰酸,这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蝗灾发生时,蝗虫便是群居型,连实验用的大云雀都不爱吃。它在此时已是或将是一种毒物。

古人是如何灭蝗的

中国古代有三种农业自然灾害:水灾、旱灾、蝗灾。人们相信这些灾害背后都有神灵的作用。为了防止蝗灾的发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八蜡庙和刘猛将军庙。他们都是蝗神。出于敬畏的心理,他们不敢去灭蝗虫。甚至官府要出面解释蝗虫可以消灭。在清朝出版的图书《捕蝗要诀》中,开篇就讲了一番大道理:没有神仙不怜悯小民的疾苦而纵容蝗虫去祸害百姓的,希望各级官员能率农人仿照这本书中的方法抓紧去捕灭蝗虫(除了人工捕蝗外,还有火烧、培养蝗虫天敌等方法)。

在古代,捕蝗的方法主要有12个,这在《捕蝗要诀》中都有图示。这本书上还说,蝗在幼小的时候称之为蝻,最佳捕蝗期便在这个时候。如果蝻子长大,还有针对半大飞蝗、飞蝗的捕捉方法。

捕蝗要诀图示

捕蝗要诀图示

捕蝗要诀图示

捕蝗要诀图示

但是人工捕打并不能很彻底,灭蝗效果不算太好。人们还是时常会遭受蝗灾。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蝗灾才得到很好的治理。

江苏人灭蝗也曾用鸭子

中央人民政府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在农业部病虫害防治局内专门设立了治蝗处。可见政府对蝗灾治理的重视。

1949-1952年,治理蝗灾的方法以“人工捕打为主,药剂防治为辅”;而到了1952年以后,则变为“以药剂防治为主,人工捕打为辅”。江苏治蝗和全国一个步调。

消灭蝗虫漫画

1951年华东部分地区发生蝗情后,各地立即成立了捕蝗领导机构。灌云县在 6月1日由县长亲任指挥,有关各区成立大队部组织群众进行灭蝗。淮阴专区人民政府还派出了由干部组成的队伍前往灌云县协助扑蝗。泗洪县在发现蝗蝻后,立即成立了灭蝗总部队,仅5月19日到6月2日就有13万人参加灭蝗工作,共捕杀了蝗蝻160万斤。灭蝗工作普遍成为当地的一种群众性运动。

另外,我国当时与苏联的关系还处于蜜月期,接受苏联的灭蝗援助。1951年中央农业部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决定采用飞机治蝗,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飞机治蝗。之后,使用飞机洒药灭蝗成为常事。“泗洪的群众看到飞机撒药粉过后,飞蝗纷纷落地,知道飞机杀蝗虫的确有效,都非常兴奋,热烈鼓掌”。飞机灭蝗进入了课本,还被拍成电影。

除了药物和人力外,有时也会借助动物,1953年江苏徐州蝗虫防治站因治蝗时正遇秋雨连绵,毒饵、喷粉、人工捕打工作无法开展,采用动员鸭群治蝗,先后有73890只鸭子参加啄蝗虫,消灭102571亩。

除了药物和人力灭蝗外,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马世骏和他的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策略与措施,除了继续灭蝗外,还要改造飞蝗发生地,如修筑堤坝、控制水位,让蝗虫不适宜在此地产卵与生存,从而有效地控制住了蝗虫灾害。

扬子晚报/紫牛记者 臧磊

参考资料:

三国志·武帝纪;

捕蝗要诀,钱炘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蝗灾应对研究,原畅,硕士毕业论文2018年。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