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集报吗?记者专访南京集报者陆建华,听他聊聊60年的集报故事
2020-06-12 10:40:55

你知道集报吗?集报即收集报纸的简称,也称报纸收藏,或称收藏报纸,是以报纸为收藏对象的爱好。在南京也有这样一位集报者,他就是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已经80岁高龄的陆老先生告诉记者,他的集报历史已超过60年,“一个甲子的坚持集报不懈,让我在茫茫报海中拾得大量宛如珍奇贝壳般的佳作美图,得到无穷的快乐,甚至因此而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近日,记者来到陆建华的家庭藏报馆“勉耕斋”,听他说说他的集报故事。

爱上集报要从60年前说起

目前已装订成册的超过130卷

著名集报家周文华曾说过:“报纸就是历史的日记,今天的报纸就是明天历史的见证。收藏报纸,可以说就是收藏历史;报纸号外更是‘历史风云的见证’和‘时代大事的记录’,也是报纸文化最吸引人的亮点之一。收藏研究报纸,追溯历史,对传承弘扬中国报纸文化,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集报于个人,服务于社会”几乎已经成为所有集报人的共同信仰。这些对报纸收藏着了迷的“报迷”们如同一段段鲜活历史的寻访者,在今天追溯着过往,以历史记录昭示着古今和未来。

第一本集报,报纸已泛黄

每个有集报爱好的人,其目的、方式、内容都各不相同,多种多样。而陆建华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是,看到报刊上有令人心动的文章、图片、资料,再忙也要及时留下保存好,积聚到一定数量,到了空闲时坐下来分类粘贴、装订成册、收而藏之。

聊起这个爱好的形成,陆建华说要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一位乡村老会计说起。陆建华的故乡在苏北里下河深处的一个名叫南荡村的偏僻地方,这是一个交通落后、消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因此,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正在读中学的陆建华,每逢寒暑假回家,常去的地方只有生产大队的会计室,因为那里订有《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各一份。“那位会计姓史,中等个子,左足跛,待人和善。他教过几年私塾,能熟背《论语》,却不喜爱看报。他见我常去会计室看报纸,夸奖孺子可教,不但不嫌烦,还慨然允诺我把刊有文艺作品的报纸带回家,不用归还,这让我大喜过望。我把看中的文艺作品读后细心裁剪下,再粘贴到白纸上收藏,就这样起步了我最初的集报生涯。”

目前,陆建华的集报历史已超过60年,已装订成册的超过130卷。当记者一下子看到这100多卷集报时,内心是震惊的,“这每天要花费多少时间来做这些呀?”陆建华却淡然一笑,“我的集报只是在业余进行,退休前,必须首先做好本职工作;就是退休后,我也始终将集报放在读书、写作之余。100多卷集报是个不容小觑的数目字,但放在60多年的时间长河里看,平均每年二本,也就容易理解了。”即便如此,完成这么多集报仍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60多年来,陆建华看报比别人多一个心眼,对有收藏价值的报纸资料,会记着仔细收藏起来。一般人家,总是把看过的报纸当废纸卖;陆建华家也会卖,但与别人家有所不同,所有报纸在卖前都得经过他一一过目。久而久之,家人要取用一张旧报纸,都习惯先拿给他看一看。

写作因集报而底气十足

集报助他完成了第一部关于汪曾祺的评论文章

陆建华作为汪曾祺研究会会长,已经出版了5部关于汪曾祺的专著,陆陆续续写下近百篇宣传汪曾祺的散文、短论、杂记,不过,说起他写的第一部关于汪曾祺的评论文章,陆建华说还多亏了平时的集报。原来,在陆建华上高中时,与汪曾祺同父异母的弟弟汪海珊是同班同学,当陆建华听汪海珊说,他的哥哥是在北京工作的作家,就从此把汪曾祺的名字牢牢记在心中。关于汪曾祺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陆建华都会收集起来加以保存,所以,当汪曾祺在1980年一下子名扬天下时,别人还在到处打听他时,陆建华却不谦虚的说:我知道。由于长期对汪曾祺作品的关注研究,1981年,陆建华就在8月号的《北京文学》发表了就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三篇小说为对象的长篇评论,这可以算是关于汪曾祺作品研究最早的长篇评论之一了。

书柜里都是集报

陆建华说集报的最初动因是爱好写作,这么多年来,他能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顺畅,集报起的推动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是集报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他的写作因拥有大量集报而底气十足。陆建华回忆起自己曾写过一组谈歌曲必须诉真情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谈了经典歌曲《歌唱祖国》《我爱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创作的经过,有了这些精彩的创作故事,原本深刻的文艺理论问题,就变得亲切易懂、令人信服。由于这些重要素材早在多年前就已收入我的集报之中,到写作需要时,不用临时抱佛脚四处寻找,从我自编的《勉耕斋集报目录索引》中查好相关题目后,就可以在书架上轻易取到,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

收集剪报按题材分类型

“集腋成裘”的快乐在集报中实现

陆建华的剪报注重三性:资料性、观赏性、纪念性。符合“三性”的报刊资料先仔细剪下,有空闲了,一一认真粘贴好,再按题材分专刊、特刊、普刊三种不同类型,装订成册收藏。专刊依个人爱好将同一类型的辑于一卷,如;美文、评论、漫画、保健常识、历史档案、奇闻趣闻等;特刊注重大事件,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我爱看体育比赛,常为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制作特刊;普刊则是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有利于工作、写作使用的辑之备用,不作严格区分。

北京奥运特刊4本

当记者问到,这么大量的报纸资料选择,那平时家里的报纸是不是要订很多时,陆建华告诉记者,集报,当然希望报纸越多越好,仅靠家里订的有限的几种是远远不够的。他的解决办法有二个,一是遇有重大事件,临时提前增订多种有关报刊。“举办北京奥运会的2008年8月前的三个月,我到邮局一下子增订十多种报刊,就只订一个月,大大地丰富了集报的资源。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精心编制成厚厚四卷的《北京奥运》特刊,计分:‘中国军团卷’‘大盘点卷’‘全景卷’‘残奥会卷’。各卷之前,我还郑重其事地写了序言,每卷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二是寻求单位支持。“一般机关单位都订多种报刊,而且过一个时期就会把旧报处理掉,我会请求本单位、甚至友邻单位在处理之前,让我挑选一下,是很容易得到支持的。”

陆建华认为纸质媒体虽然现在在削弱,但集报却是对纸质媒体的一种肯定,肯定其在新闻传播上的贡献,而且集报也是一种保存,把很多资料通过集报的形式保存下来,“小时候,听老师讲解成语‘集腋成裘’:腋,这里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大衣。用多块狐狸腋下皮毛,可缝制成皮大衣,比喻积少成多。意思是懂了,但并没有太往心里记。如今,通过集报,我真的对这个成语有了实实在在的深刻的悟解,深深感到,集报,其实就是人生一种集腋成裘的快乐实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