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江苏省委书记接见了一群特殊的人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2020-09-15 16:32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老干部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们继续保持奋斗激情,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成为江苏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有序推进,一大批老干部老同志在这个舞台上老有所为、余热生辉,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在全国层次表彰中,江苏共有5个集体和15名个人入选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省级层面上,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也表彰了离退休干部100个先进集体和200名先进个人。

9月15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接见了受表彰代表。这些受表彰代表中,有曾经叱咤风云的改革先锋、先进典型,也有一直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退休后依然奋斗老有所为的普通老同志,但他们身上,无不集中展示了一生向党志不移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甘奉献的深厚情怀、一路奋斗勇担当的优良作风,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受到全国表彰的“双先”有着什么样的事迹?一起来看。

宣炳龙:

垦荒“昆山之路”走通“一带一路”

宣炳龙,退休前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建设的国家级开发区,退休后又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昆山行动”,被誉为开发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的“操盘手”、“昆山之路”的垦荒人之一,获得“全国劳模”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创造全县第一个“亿元乡”,参与引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县级城市创办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并任董事长,昆山第一家与港商合资的企业并任董事长,参与昆山工业新区的自费开发建设、开发区组织架构、招商引资……宣炳龙是敢为人先、创新进取的开拓者。昆山开发区列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后,他全身心致力于昆山开发区建设。

宣炳龙是胸怀大局、永不懈怠的实干家。退休后,他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对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发展的“三输送”项目,积极谋划中国境外特色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推动昆山企业抱团走出去,推动江苏昆山(埃塞)产业园,建设成为埃塞国家工业园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示范区”,埃塞工业园管理干部培训与实践的“实验区”,埃塞产业工人职能技能培训的实训基地。

许桂林:

一心为民作奉献

许桂林,曾任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始终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被授予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退休后,许桂林在社区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业主委员会主任,带领社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有了新“家”,始终把服务业主、为居民排忧解难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责,帮助解决了门面房饭店污梁重、噪音大、房屋楼顶漏雨等业主反映强烈的问题。他还邀请有关部门同志赴南京学习考察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有关事宜,推动建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百余户居民受益。

许桂林积极投身到老区扶贫开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并多方争取支持,帮助多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回报社会。他积极搭建平台,组织成立连云港市老干部艺术团,多次组织庆祝建军节慰问演出和迎新春文艺演出,创作、排练专题文艺节目宣传王继才的先进事迹,弘扬开山岛夫妻哨的爱国奉献精神,进行了29场巡回演出,两万余人次观看学习。

陆剑杰:

理论战线上永不言休

陆剑杰,南京市委党校退休哲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后曾任金陵老年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协会副会长兼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获南京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南京首届十大文化名人”称号,被评为南京市首届“最美老干部”。

陆剑杰退休后研究不辍、笔耕不懈,15年间连续完成4个国家课题和一个省重点课题,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退休后的他一直活跃在党的宣传教育第一线,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的干部、教育年轻一代。

担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兼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主任后,陆剑杰聚焦老年教育积极作为,带领撰写了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奠基之作,有效推进全国老年教育学科体系和理论研究创新发展,并积极探索南京市老年教育发展和金陵老年大学的实践创新,南京市老年教育规模从2002年时不到1万人发展到2017年的28万人,参与率则从1%上升到20%。在他的努力下,金陵老年大学已成为全国老年教育科研的基地和最具影响力的老年大学之一。

王冠英:

老骥伏枥志千里

年轻时扎根边疆,为党的事业奉献青春年华;退休后发挥余热,扛起离退休党支部的旗帜,她就是无锡市滨湖区荣巷街道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王冠英。

王冠英认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团结凝聚老同志的核心,是引导老同志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基层堡垒,是老同志人生最后一个加油站。她挨家挨户走访摸底,全面了解支部成员的情况;及时制定党支部规章制度,创新设立“离退休老干部形象标准”;坚持一年一个主题活动、一季一次讨论交流、一月一个特色活动,让离退休党员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自费订阅刊物、收集各类资料,为离退休党员带去一堂堂“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党课;引导老同志帮单位出点子、献良策,让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有地位,有力地凝聚了党支部“精气神”。

王冠英心装“老一辈”,用情服务、热忱解忧,温暖老干部“身心情”;更惦记“小一辈”,带领支部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离退休干部与贫困学生结对,为贫困学子点亮“求学梦”。

李鸿民:

余热永燃夕阳红

李鸿民,曾任徐州市政协副主席。离休25年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关心支持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发挥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2018年底被评为徐州市“最美老干部”。

李鸿民关心家乡发展、情系家乡建设,主动协调市县交通部门为丰县小李寨村修建公路,方便学生上学、农副产品运输。常年致力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动员旅台同乡捐资设立奖学金,调动家乡学子们学习积极性。作为侵华日军大王楼村大屠杀的亲历者,他对健在的幸存者逐一核查取证,查清事实真相,亲自撰文刻碑,立于广场之中,目前该处已经成为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鸿民一生淡泊名利甘守清苦,担任徐州市史志学会会长多年来,他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寻查挖掘古碑,带头协调捐款筹资复建程子书院,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他积极筹办的宣武老年大学,已成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重要阵地。

朱海涛:

奉献情怀永不变

朱海涛,1992年从原常州市交通局离休,20多年来,力尽己能奉献余热,先后荣获“江苏省四好离退休党员干部”和“常州市十佳老年道德模范提名奖”。

朱海涛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积极带头宣讲。倡导建立“学习联络员”制度,从退休党员中选聘有一定水平、又热心服务的同志,根据特长分工、轮流主讲,互学互勉,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发动开展讨论“我为创建‘五好’党支部献一计”活动,梳理“四好”党员标准和要求便于对照践行。他提出丰富充实组织生活内容、党员带头践行低碳生活等29条建议,得到广大老干部的积极支持。

朱海涛老有所为,积极参与老干部“四就近”活动,参加社区居家养老调研工作,得到社区群众和领导的好评。他心系社会,积极参与资助四川山村贫困孩子求学,先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殡葬改革、控制爆竹燃放等5项建议,都得到有效回应。

郭中良:

十年造林三千亩

三尺讲台上育人半辈子的郭中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种树创业,一种便是16年,种树面积达到了3400亩。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入选全国三农十大致富榜样事迹。

为了种树,郭中良付出的学费不少。他曾把毕生积蓄40万元用来植树却血本无归,而后努力学习育苗种植知识走上本土育苗之路。为了植树,他把市区的一套房产抵押贷款,用来新建、扩建苗木基地,事业越做越大。目前,他手中的林地总面积已超过3400亩,经济价值堪称一个巨大的“绿色银行”。他带领村民在宅院旁种苗木,不仅为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更为新农村建设增色添彩。

尽管创业艰辛,郭中良坚持年年提前支付林地租金,每年支付村民工资超百万元。随着绿化地盘不断扩大,商品苗木不断增加,受益农户越来越多。他还坚持回报社会,每年节庆日向王鲍镇、近海镇两个村的7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帮助贫困孩子求学,让更多人共享绿化成果,感受幸福生活。

刘希平:

淮安老年教育的开拓者

担任淮安市老年大学校长五年来,刘希平不忘初心,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将淮安市老年大学建设成为文明校园、和谐家园、幸福乐园。

从讲政治、强阵地的高度,刘希平主持制定《淮安市老年大学三年发展规划》,将政治立校作为办学根本,把老年大学建设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校园,她还利用网站、“699”云媒体电视学习互动平台、报纸、公众号等载体,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引领老年学员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做新时代的风范长者。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刘希平主持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系科设置等,满足老同志的不同需求。她坚持坚持特色兴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使老年大学的教学场所由原来的2处扩展到6处,缓解“一座难求”问题。她坚持文化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老同志感受改革开放的新变化,鼓励学员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和服务社区的文体活动,赢得社会和群众的赞誉。

周仁甫:

以仁者之心传承党的精神

周仁甫,响水县原周集中学校长、离休干部、抗战老兵。“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盐城市“四好”离休干部,第五届盐城市道德模范。

周仁甫从部队转业后,先后在多地做干部,后负责筹建射阳县六垛中学,相继担任四个中学校长,教书育人,一干多年。离休后,周仁甫“对党的心意”一直没变,先后多次缴纳特殊党费,并多次自费修建“再思亭”“爱军亭”“爱国亭”等多达9处,教育下一代不忘战争痛苦,留住红色记忆。从教育岗位退休后,他义无反顾投入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多次前往乡镇中小学义务宣讲革命故事百余场次。 他省吃俭用,累计捐出34万元用来助学、济困,援助汶川、玉树、鲁甸、阜宁等灾区。2016年5月8日,周仁甫在子女的陪同下,到响水县红十字会签订了《中国遗体器官捐献同意书》,表示去世后他的遗体捐给国家搞科研,眼角膜器官帮他人重见光明、延续生命。

戴仁怀:

老骥伏枥奋进新时代

戴仁怀,离休20多年来坚持离休不离岗,为人大工作贡献余力。2008年加入仪征市老干部诗词社,帮助仪征市创成“中华诗词之乡”。先后被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市离退休干部增添正能量优秀党员”。

戴仁怀注重政治学习,尤其注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多年从不缺席党组织“三会一课”,按期足额缴纳党费,自觉遵守党纪党规,热心公益,多次深入社区为基层党员群众上党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充分展现了老党员风采。

离休后,戴仁怀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仪征市带领建立了52个基层诗词社,会员从几十人扩展到1800多人。他还组织诗友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5503首,主编出版《銮水清风》、《仪征好人吟》等诗集19部,弘扬正能量,为世人存正气。他组织40多名诗友,还约请工商、城管部门配合,积极打造真州镇梓橦社区诗文一条街,已成为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张兴淮:

爱在人生的长河里闪耀

张兴淮,曾任镇江市润州区城管局副局长。在职时,他爱岗敬业、大爱无私、六次让房、长年济困的故事就在全市广为流传,退休后,张兴淮6年如一日担任市民督察团团长,他还担任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工商行风监督员、城市管理行风监督员、自来水行风监督员、银行业服务网点行风监督员、出租车行风监督员等社会监督工作,积极助力社会治理。他长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每年坚持参加助老敬老活动,仅2016年至今,参加慰问孤寡老人各种活动160多次。

张兴淮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参加 “中国梦·我的梦”好人事迹宣讲团、市“银发宣讲团”,深入社区、乡村、部队、机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学习摄影技术拍摄城市发展美景,见证城市发展变迁,在网络上进行正能量宣传。

郑美琴:

“维权大姐”促消费和谐

郑美琴,原泰州市工商局普通干部,退休后坚守消费维权一线,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维权大姐”,相继获得全国消协维权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消费纠纷调解能手等荣誉称号。

在郑美琴的心中,只要涉及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哪怕是芝麻绿豆事也要管,而且还要管好、管到底。在消保维权一线,郑美琴心中始终挂着一杆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又维护商家正当经营的“公平秤”,许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都被她一一化解,消费者一有难事就想到“维权大姐”。

十年来,除了亲自处理不少“疑难杂症”外,郑美琴还定期开展培训,把自己长期工作中总结的“五心”工作法——“爱心、热心、细心、耐心、诚心”传授给基层维权人员。从2011年3月起,以郑美琴名义命名的维权工作室在市区29家商场、超市相继成立,各大商场、超市纷纷建立“啄木鸟”“品质妈妈”等市民监督队,定期召开顾客恳谈会,实现了消费者利益与商家利益的双赢。

臧健:

心系家乡做贡献

臧健,退休通教师,曹集乡老干部支部书记。他坚持退而不休,老有所为,先后获评“宿迁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感动宿迁”十大人物、“中国好人”、“宿迁市最美老干部”。

作为支部书记,臧健带领支部党员活到老学到老,带头搞好支部政治学习,积极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和“服务型党支部”,并积极为党委政府工作添砖加瓦,支持乡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他还义务为曹集乡整理文史资料,为宿豫区党史工委提供珍贵历史资料20余篇6万多字。

自1994年负责曹集乡关工委工作以来,臧健在乡贤、社会人士资助下、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为数十名孤残儿童募集到救助资金10余万元。他还和其他几名老干部开办辅导班,在节假日为留守儿童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传承传统文化。当得知一名孤儿生活无着后,他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部分进行资助,直至念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

卜承祖:

两袖清风传家风

卜承祖从江苏省政协退休后,20多年匿名捐助100余名失学儿童和贫困学生,帮助困难群众,累计捐款41万元,以帮助贫弱群体作为精神动力身体力行、影响后人。

2000年5月以来,卜承祖从每月不到3000元的工资中挤出2400元,以“左旭”名义寄给南京市妇联,参与“真情呼唤1+1”助学行动,捐助8名面临辍学的农村女童重返校园。多年来,卜承祖先后30余次以“左旭”名义汇款4万余元,帮助50余名学生重返校园。他还一次性认捐10万元作为儿童慈善基金,资助的30名学生前不久全部考上大学,他再次资助每个学生5000元,计15万元学费。他还多次缴纳特殊党费,帮助灾区群众,帮扶生活困难群众。

工作中,卜承祖坚持宗旨从政,求真务实办事,亲信宽厚交友,风清气正做人。对子女,不打关照、不讲“例外”。他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把考入名牌大学的儿女办成干部身份,而是让他们自己干事创业、报效国家。卜家先后被南京市和上海铁路局评为“五好家庭”。

陆九云:

守初心余热再生辉

陆九云,从省委党校离休后仍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离休不离党,为党奉献余热。她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关心时事,坚持在博客、微信上宣传正面信息,批评错误言论,传递正能量,同时注意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努力跟上新时代。

陆九云时刻关注党的干部教育事业。返聘结束后,她继续应邀在校内外讲课20年,同时承担校内科研任务,积极投身社会工作。多年来坚持做慈善事业,已累计捐款近20万元。她与多位同事组织助学小组资助贫困学生达3年,还通过网络不定期匿名捐助,腾讯公益爱心账户已经达到20级,获得爱心大使称号。

陆九云热心支部工作,从1994年起,担任离休支部宣传委员23年,坚持置身于支部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其他宣传工作,积极主动为支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出力献策。在担任离退休干部理论小组召集人的期间内,她主持举办理论学习讨论会,创办《夕阳红》报,多次组织排演歌舞等节目,丰富离退休人员的文化生活。

苏州市吴江区常青爱心帮困会党支部——

心系扶贫帮困播洒人间大爱

“在位不可负众望,离任岂能无忧民”,这是苏州市吴江区常青爱心帮困会党支部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初心情怀,是他们心系扶贫帮困、播洒人间大爱的行动宣言。

吴江常青爱心帮困会创办于2003年,是一个由53位区四套班子离退休干部党员为主体、以扶贫帮困回报社会为宗旨的社团组织。支部党员们退休不褪色,以常青爱心帮困会为载体,自筹资金创办实业,积累资金帮贫扶困。从2011年开始吴江常青爱心帮困会的扶贫帮困工作进入常态化,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100人、每人7000元,资助贫困家庭200户、每户6000元或8000元,15年来未曾中断,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1105名,资金625万元;资助贫困家庭1175户,资金820万元;捐建公共文化设施惠民工程850万元,捐建灾区学校110多万元。“常青支部”和“常青园”已成为激励和成就离退休干部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银发生辉的先锋阵地和坚强堡垒。

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老干部党总支——

初心映照最美“夕阳红”

南通市通州区五接镇老干部党总支有 214名党员,平均年龄73岁。近年来,该党总支积极创新组织设置,推广“一方隶属,多重管理”模式,根据老党员兴趣、特长在村(社区)探索设立“夕阳红”功能型党组织,实现村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老党员就近就便参与组织活动、发挥余热的问题。该党总支还打造老干部“一校一家一室”学习教育平台,借助区“流动党校”资源,邀请理论宣讲员上门宣讲,同时创设“初心讲坛”离退休干部讲学平台,组织离退休干部进村组、学校、企业,轮流宣讲,讲初心故事、传红色基因,凝聚和释放 “红色力量”。

五接镇老干部党总支首创“三会治村”,组织离退休干部担任村民说事会、乡贤理事会和代表议事会的“三会”成员,融入村级治理工作,建立“老年人才库”,组织开展“银发生辉”志愿服务,鼓励老同志积极投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富民强村等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奉献余热。

扬州市邗江区翠岗花园社区“夕阳红”党支部——

党建引领撑起晚晴天

扬州市邗江区翠岗花园社区“夕阳红”党支部是江苏省“一方隶属、多重管理”离退休干部党建模式发源地。现有党员48人,主要来自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干部。该支部把支部建在“家门口”,把作用发挥在“家门口”,把群众所需解决在“家门口”,努力打造“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服务型党组织,用务实有效的党建成效赢得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支持和一致认同。

该支部成立以来,坚持建班子、带队伍,建强组织;勇带头,保本色,增强政治性,号召离退休干部党员带头加强学习、从廉戒奢、树好家风、和睦邻里等,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积极实施“五组建五助力”行动,助力党的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中心工作。此外,还创设“夕阳红大讲堂” “民情接待日”“夕阳读书角”“翰墨传真情”等载体,积极引导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彰显初心和使命,营造离退休干部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镇江市人大常委会老干部党支部——

政治引领树典型献余热

在镇江市人大常委会老干部党支部,有一批典型引领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他们以支部为“家”,建队伍、搭平台、强作为,筑起“铁心向党”的银发堡垒,释放建设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

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统领位置,引导老同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政治建设为引领,组织以赵亚夫同志为代表的一群“银发标杆”扎根基层,在老区开发、农民技能培训、红色基因传承、筹建扶贫基金会等方面想办法、组队伍、干实事,全力助推老区开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支部共有地市职退休干部党员26人,县处级退休干部党员39人。聚焦城市发展,支部精心谋划各类活动,将老同志的所能所愿与党委政府所需所盼有机结合,在名城镇江的保护与发展、赛珍珠的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贡献银发智慧,为镇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守初心担使命银发生辉映交通

近年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优势和作用,为助力推进江苏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支部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定期组织学习考察、情况通报会、特色主题实践活动、理论辅导报告会和支部集中学习,把支部建设成为“银发宣传队”。坚持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强化支部堡垒,注重人文关怀,丰富活动载体,建强学习阵地,实现了有效引领凝聚老干部和丰富老干部生活的“双提升”,把支部建设成为“银发之家”。坚持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搭建建言献策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热点,通过定期组织参观考察、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引导老同志发挥余热,主动为交通运输发展献智出力,先后组织考察调研活动10余次,撰写调研报告近20篇,把支部建设成为为厅党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银发智库”。

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郁芬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