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樟木箱、煤油灯、缝纫机一应俱全,桌上摆着两把蒲扇,窗边挂着一个军用水壶,斑驳的水泥墙上挂着一张1984年的退休证……走进这样一个房间,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苏州居民家。这是坐落在苏州道前街的吉庆社区乐村4号楼的一户人家,屋子的主人名叫张林根,今年57岁,自从他搬来居住后,把家精心布置成了年代戏的拍摄场地,接到任务时立刻摇身变成“片场”。
张林根家俨然年代戏的“片场”
张林根的家位于苏州古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闹中取静。穿过走廊,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两把发黄开裂的油纸伞,张林根介绍说,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因长期不使用,里面的油已被风干,现在充当摆设晾在门口。往里走,是张林根的“储藏室”,旧式自行车、婴儿车、草帽、台灯、衣服塞得满满当当,在狭小的收藏空间里,他特地装修了一个楼梯,做出一小块阁楼,增加收纳空间。记者注意到,门框上方悬挂着一个大喇叭,“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减价、大拍卖!那个年代特有的专属记忆,就是它了!”说起这个喇叭,张林根感慨万千。房间是集客厅与卧室于一体,穿着海派印花衬衫的张林根坐在老式木质方桌前,细细品茶,场景的年代感油然而生。
曾经与演员合影
儿时心存演员梦,片场“偷师”摸出门道
喜欢收集老物件、和道具结缘,全因张林根儿时的演艺梦。张林根从小热爱表演,对舞台有着强烈的憧憬,遗憾的是,“我小学时比较调皮,老师总是选表现好的小朋友上台参加演出,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张林根告诉记者,看到别的同学上台饰演新四军、八路军,心里羡慕得不得了,同时觉得他们“没有把角色的精气神演出来”。长大后,父母始终不赞成他走演艺之路,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无奈之下,张林根从学校毕业后,做过缝纫工、电焊工,也开过出租车,直到35岁结婚了以后,父母不再干涉他的选择。
然而,从事过的几乎所有职业都让张林根感到“很无聊”,对演戏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张林根第一次“触电”,是朋友偶然介绍他参加电视剧《萧十一郎》的演出,剧组在苏州天平山取景,当时他在剧中客串一个“山寨王”的角色,没有台词,戏份算起来最多仅有10秒钟。没想到,这次短暂的经历让张林根毅然放弃了出租车的工作,全身心投入群众演员的职业。
张林根儿时用过的水壶
群演干了半年,张林根感到要靠这份工作维持生计很艰难,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想了想,当长途客车司机至少比较稳定,收入在当时也算可观。可是做了一阵,有两次差点翻到山崖下,看到风险太大,张林根再次放弃,回到群演的行业中。
“第一部有台词的电视剧是《行行出状元》,总共5句台词,背了一下午的时间,一遍就过了,”张林根回忆说,在这部剧里,他演的是一位管家的角色,刚好有个演员没来,他顶上去了。从来没有接受过演艺专业培训,做群演时,他便在旁边用心看专业演员怎么演,往往别人都走了,他留在片场“偷师”。“看到专业演员有时候一场戏也要拍到七八遍才能过,一下子对自己有了信心,”张林根说,他主要看专业演员怎样掌握语气语速,轻重缓急,眼神、动作如何表达, 慢慢地看出了些门道,找到了点灵感。群众演员当得时间长了,张林根觉得这样下去永远只能跑龙套、打酱油,看不到希望。
家里装修很有“年代感”
一部栏目剧让他“红了”,接下制片任务
正当张林根感到有些泄气时,他又遇到了苏州电视台的系列栏目剧。2005年,张林根去电视台应聘栏目剧主演,结果现场考试没有发挥好,被淘汰了。应聘失败,张林根没有马上离开现场,而是继续在边上观看,结果幸运地遇到了电视台经相识的一位导演,这位导演觉得他演技还不错,邀请他去试试新开的栏目剧样片。“结果,一本戏就红了,”张林根告诉记者,这部剧名叫《张林根征婚记》,自己沿用至今的艺名正是诞生于这部系列剧,而他的原名是“邢苏平”。在这部剧中,张林根出演男主人公,女主角是苏州滑稽剧团的专业演员。第一次当上主演,张林根坦言压力挺大的,所幸的是,这部讲述苏州市井生活的故事栏目剧播出后收视率非常不错。“两会代表来参观,台长陪同参观,对我评价挺高,去南京参加栏目剧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张林根告诉记者,从此以后,电视台便开始为他量身打造系列轻喜剧,张林根认为,自己的演出风格有点无厘头,有点搞笑,适合演傻乎乎的小人物角色,演到后来他可以适当改剧本、加台词,提出建议,这一次,张林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服装道具
栏目剧拍了两年多,张林根还承包下了制片的工作。“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做了一阶段摸索出经验,要根据故事的情节寻找场地,同时选择备用场地,”张林根说,有几次突然发生意外情况,联系好的场地不给拍了,面对场地资源出现临时的变化,他大冬天急得出虚汗, “怕耽误时间,当时是两天要拍完一本总共24场的栏目剧”。
和演戏相比,制片对张林根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要协调好道具、服装、灯光、场工、场景布置等“一揽子活儿”。“包括从第一场戏到最后一场戏的线路安排,中午吃饭地点如何衔接等等,当中见缝插针时间去买道具,有的时候一个不起眼的道具,我跑到商场地下室去翻一个硬纸板上的图案,工作量太大了,”张林根说,每次场地不解决掉,晚上就睡不好觉,但是自己喜欢东奔西跑,对拍戏相关的事情都充满了热情。
墙上挂着张林根母亲的退休证
潜心转做道具和场景,家里成拍摄“片场”
2009年,电视台的栏目剧停播了,张林根又没活了,他只好找了份小区保安的工作。“什么工作都提不起劲头来,保安的工作相对比较空闲,”张林根告诉记者,这时候他发现外面有传媒公司需要张罗群众演员、找道具,他经常热心地帮着组织。保安当了3年多,租道具的活开始多了起来,他干脆又辞职,专心做起道具生意。
如今,在张林根家里,民国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常用道具基本都能找到,电扇、冰箱、电视机等电器还保留了使用功能,洗碗的桶、保温杯、木质儿童积木、饼干桶、旧的电影票、风琴、老式电话机等保存完好,旗袍、长跑、马褂几乎全部是原品,文革年代的衣服也收集了不少。“现在越来越难收,自己家传承下来的、朋友送的、邻居送的、外面买的,都有,”张林根说,最早就是家人要扔掉的老物件,汤婆子、樟木箱都是家里祖传的,挂在窗边的军用水壶是他小时候春游用的,保留至今。他还专门收了一批带补丁的破衣服,仿制品款式能做出来,原来的面料已经非常难寻。到了黄梅天,服装容易发霉,发霉严重了就会报废掉,因此张林根时常要对老物件进行保养。
张林根穿着海派印花衬衫
除了出租道具外,如果有剧组预订要来张林根家里取景,他会根据剧本内容,提前布置年代剧的场景,“年代剧凭着小时候脑子里的记忆去布景,民国戏基本参考纪录片里的镜头,”张林根说,很多场景来源于儿时的记忆,印象都很深刻,比如要布置一个民国年代的书房,他立刻可以摆弄出来,只是不会画图纸。在服装搭配方面,他也做得得心应手。
“过来拍的以年代剧为主,也有当代的,比如内容是上海的故事,去上海不方便,就会找来我家拍,”张林根说,一般一场戏拍个半天时间,现在“小活”比较多,布景、找道具,他依然乐在其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