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国际和平城市的第三年,南京用一方“小小的邮票”传递和平与大爱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9-21 19:18

2017年,南京成为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首座加入该组织的城市。为传播和平理念,凝聚国际和平力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共同举办“南京·和平城市” 邮品国际设计大赛和《“南京·和平城市”邮品展》。今天上午,本届“南京·和平城市”邮品展在纪念馆1号展厅开幕,展出时间为9月21日至11月20日,展期2个月,展览共展出了本届设计大赛的29件获奖作品和三百余件收藏自全球各地关于“和平”主题的珍贵邮票。

图片

本次大赛共收到342件设计作品,

现场展出29件获奖佳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今年7月,“南京·和平城市” 邮品国际设计大赛正式启动。7月17日,纪念馆正式对外发布大赛征集信息。本次大赛分为邮资、邮品组和个性化邮票组两个参赛组别,采取定向征集和自由征集两种方式邀请社会团体及个人围绕和平主题,结合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城市、建筑、象征物等进行系列邮品设计。截至8月30日,历时一月有余,共收到社会各界有效参赛作品342件。9月3日,纪念馆邀请艺术设计、邮政开发领域的专家评审对参赛作品进行现场评选,评审们从创意新颖、主题突出、艺术表达和市场价值4个方面综合考量,最终评选出本次大赛的29件获奖作品,并在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了大赛获奖信息。本次设计大赛作品汇集了众多优秀设计师对“和平城市”的理解,为集邮活动注入活力,也为宣传和平城市拓宽平台。

平面的设计需要丰富的载体使其鲜活。为了让优秀的设计作品创造更多价值,纪念馆和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以邮品为载体,选用获奖作品定制个性化创意邮品。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部分优秀作品被制成邮品文创展出。

“南京·和平城市”邮品展由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中国邮政担任指导单位,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主办,由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

图片

 

图片

一等奖作品 《南京·和平》 作者:陈欣宇

300多种来自全球的珍贵邮票,

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和平”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外,除了本次大赛获奖作品外,展览还将展出三百余件收藏自全球各地关于“和平”主题的珍贵邮票。这些珍贵展品都来自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蒋杰的个人收藏。自1840年第一枚邮票诞生起,邮票即保持了长久的稳定形态,具有强烈的符号化特征,是一种特殊的图像载体。在邮票的创作中,和平是重要的题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全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和平主题邮票超过了2300种,而蒋杰的收藏已经达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二,此次他根据展览的几大主题拿出了300多种收藏邮票作为展品,与大家分享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全世界人民对于和平的美好期待——

第一板块是“象征与符号”。在这部分展品中大家可以看到,20世纪中叶之前发行的早期邮票中,和平大多借由“女神”的形象传播。在当代社会,鸽子逐渐成为了和平主题邮票当之无愧的主角。通过和平符号间的频繁组合,共同建构了邮票中的和平叙事。

第二板块是“战争的反思”。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解。战后,反战与和平主题的邮票在短时期内达到了发行高潮,并形成了战争周年纪念的惯例。在和平主题的宏大叙事中,交织了对于国家未来、民族复兴,以及个体命运的多重憧憬。

第三板块是“和平运动与国际合作”。二战后的邮票真实记录了和平运动与国际合作的历史,通过多元的视角和巧思展开了对和平的阐释。联合国成立之后,围绕机构宣传、主题节日和周年纪念,发行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样主题的邮票数百种,充满了和平的隐喻和想象。

第四板块是“儿童的想象”。在和平图像的表达中,儿童与战争、儿童与和平、儿童与未来有着自然的逻辑关系。因其能带来纯洁美好的通感,儿童与鸽子成为了经典的图式组合。邮票通过还原儿童与幸福生活的现实场景,使和平成为可以感同身受的价值观;通过儿童画创作手法,映射出和平时代孩童自由、欢乐和幸福的内心世界。

第五板块是“国际和平年”。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其标志由双手放飞的和平鸽与橄榄枝组成,象征着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以及维护和平的力量与决心。同年,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发行了国际和平年主题纪念邮票,以图像的方式、开放多元的视野对和平进行了积极的解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