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刚过,婚礼参加了几场?随礼随了多少?大半年拼死拼活攒的钱还剩多少?人情,是断不了的纽带,也可能是还不起的债。
但是,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这些个问题,就真不是大问题了。据了解,自2019年起,胜浦街道便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遏制陈规陋习,禁止大操大办,杜绝铺张浪费,树立文明新风。这样一来,“人情”少了,感情深了。
人情“雪球”越滚越大,
一年人情支出总金额近1亿元
公建食堂坐不下,外头再搭“木园堂”,摆上个几十桌,吹吹打打,人声鼎沸,闹到半夜。“木园堂”外,杀鸡洗鱼,血水横流,消防栓大开,垃圾遍地。办个红白喜事,桌数多才显排场,大鱼大肉多到吃不掉才显体面。2019年前,这样的场景,在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属于“常规操作”。
据了解,胜浦街道地处园区乃至苏州城区的最东部,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过去因为三面环水,交通不便,所以亲友邻里间往来密切、情感质朴,是一个特别有乡土气息、人情味道的地方。1994年,划归苏州工业园区后,胜浦街道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完成大动迁的乡镇。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居民百姓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操大办宴席也随之兴起。
据胜浦街道调查统计,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仅7个动迁社区的公建食堂就承接居民自办宴请1086次,消费金额高达3200多万元。平均每次宴请的规模为16.7桌,按照平均每桌889元的标准,居民一次宴请就要花掉约3万元。在人情支出方面,近年来也是水涨船高,一个普通三口之家平均参加宴请8.5次,平均每次人情支出2284元,全年人情支出近2万元,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0%,街道全年居民自办宴席人情支出总金额近1亿元。
胜浦街道浪花苑社区党委书记陈宏介绍,在推行移风易俗工作前,大操大办的现象很普遍,“几十桌流水席办下来,主家花个二三十万算正常水平。客人来参加红白喜事肯定要随礼,随礼也越随越重,起步一两千。举个例子,一对新人结婚,舅舅、姑妈这些走得近的,随礼都是四万八、五万八,照这个标准,几场婚礼一参加,一年两年全白干了。”
除了人情负担重,大摆宴席带来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制作流水席菜品的环境卫生条件不过关,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燃放烟花爆竹,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来往车辆经常堵住主干道,容易引发邻里纠纷等等。
“当头”、“做寿”、“认干亲”
老人被陈规陋习“绑架”
另外,在胜浦,60周岁以上老人还有特定的“大事儿”,男性是“做寿”,妇女则是流行一种过“当头”的风俗。过“当头”,即老人邀请100名60周岁以上的妇女一同通过绕行街道、燃放鞭炮等方式为自己祈福。在此过程中,念经等封建迷信活动随之兴起。
做寿 当头
在采访过程中,议事员发现,很多年轻人内心其实并不愿意给老人过“当头”、“做寿”。本科毕业的85后韩女士说:“我们内心里真的不想给老人办,费钱费精力,但是,胜浦地方小,大家多少都认识,别人家办了,我们家不办,老人感觉没面子。”
那么,要了面子,“里子”呢?据了解,过“当头”的老人不光要支付仪式费用,还要宴请这100名妇女,给这100名妇女发钱。没有10万块,一场仪式做不下来。为多挣些钱过好“当头”,有的老人退休以后还在到处打零工,甚至捡垃圾堆的纸箱、空瓶去卖。
移风易俗前的大量礼金
此外,胜浦还流传着一个“认干亲”的习俗,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居民,正常的都有5个以上的干亲,这些无血缘关系的“亲戚”,无疑也加重了礼金的往来,增加了居民人情支出负担。
“虚功”做实、做强,
胜浦有“招”
做了这项调查后,胜浦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强坐不住了,他认为,推进移风易俗,刻不容缓!开展移风易俗,是一项“虚”工作,不好抓,也很难抓好,然而,胜浦街道却通过把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将“虚功”做实、做强了。
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带头就不难”。刘强表示,移风易俗这场攻坚战一定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树好规矩,立好旗帜,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掀起一股时代新风。
2019年,胜浦街道已经相继出台了《胜浦街道党员干部自办宴席的负面清单》《胜浦街道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生日宴等事宜“五带头”“五不准”》等制度,还将移风易俗有关要求,列入到公开招聘、年度评比的条件中去,帮一些还在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党员干部划清红线、底线。
第二步,胜浦街道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并接受居民群众监督,切实当好除陋习、树新风的“领路人”。
“领头羊”带头承诺抵制人情礼俗不正之风,同时在“朋友圈”宣传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新风新举措,凿出了拦在移风易俗工作这堵“厚墙”上的第一道裂口。
硬干+巧干
胜浦街道通过出台《胜浦街道“移风易俗”十条》、《胜浦街道关于社区公建食堂管理的补充规定》,向居民发放《胜浦街道关于“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倡议书》,逐步形成一套规范婚丧嫁娶等活动的制度规定和刚性约束,让居民群众在操办过程中有章可循,倡导按章办事。浪花苑社区公建食堂负责人沈梅云表示:“红白喜事,桌数不多,预定费用可以打七折。遇到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我们工作人员都会去善意提醒,不要比阔气、比排场。”这就是“硬干”!
移风易俗“十条”
巧干又体现在哪里呢?胜浦街道通过“红浦晚晴”项目为老人办场集体生日代替“当头”,为年轻人举办集体婚礼鼓励婚事简办新办,加强公益性骨灰堂、树葬、遗体捐献等政策的宣传引领丧葬新风俗。
在“当头”上唱的内容大都是封建迷信,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胜浦街道引导表演者到居民活动中心等合理的场所去唱,筛选积极向上的曲目,通过活动载体的转换,把迷信活动转化成优良文化的传承。
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是攀比陋习,胜浦街道班子领导、社区书记亲自出席,以证婚等形式去帮居民撑一撑他们的“门面”。
密集的强势宣教
移风易俗是一次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是一次与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的斗争,是一次深刻转变胜浦社会风气的改革。刘强表示:“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胜浦街道组织起强大的宣传攻势,一方面充分利用好LED屏幕、宣传栏等传统宣传载体,扩大宣传声势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发挥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点赞”新风正气,“吐槽”陈规陋习,要选树正反典型,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讲好移风易俗的“胜浦故事”。
目前,胜浦街道已自编自导自演《乡情新风,胜浦移风易俗新曲》等10多个移风易俗文艺节目,不断创新丰富宣传内容与形式。同时,胜浦街道还筹划开展“新风家庭”的评比评选活动,褒奖一批移风易俗的先锋模范。刘强说,要通过密集的强势宣传,真正让“东风压倒西风”,让时代新风压倒陋习陈风,让清风正气压倒歪风邪气,让移风易俗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有市场、获支持,让更多想带头又有顾虑的干部群众放下思想包袱。刘强表示:“我们推进移风易俗的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老百姓明白幸福的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来的,要跟着党走,而不是选择相信封建迷信。”
变化在无形中!
公建区域变身“游乐场”、“健身场”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胜浦街道的移风易俗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不少居民在接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活动中,开始选择上社会饭店,将三天的社区公建区域喜宴改为一天的饭店喜宴。近40名党员干部家属自动放弃“当头”的旧俗、563名老人过了集体生日、社区公建食堂预订率较上年度下降78%……
集体生日
浪花苑社区居民蒋传火对议事员说:“我今年七十多岁了,以前大家都要做寿,我肯定也要做的,现在思想改变了,不想搞了。儿女也松了口气,原来,不办肯定要被人瞧不起的。一个人活着,自己开心、全家身体健康最重要。”
同住在浪花苑的徐新花,儿子刚结婚,她说:“我们就请了十几桌人,仪式简单、温馨一点,我们少操很多心,费用也省下不少,儿子媳妇都非常支持。”
借助这些变化,胜浦8个动迁社区也主动将公建食堂提升改造,把日常闲置公共空间一室多用,已吸引了3000多人次前往公建区域看书、读报,下棋、学习、健身,以及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活动等。公建食堂渐渐成为老人白天的休息场,放学后的儿童游乐场,也是中青年晚上的健身场馆,使其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休闲活动场所。
公建食堂功能转变
不仅如此,在这期间,胜浦街道还涌现出了一批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领路人”。刘燕、周炳根获苏州工业园区第五届“情暖金鸡湖 园区时代新人” 移风易俗人物;邢文琪、刘振元、顾云元三位党员集体去苏州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无偿捐献志愿书。他们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并影响着身边的人,为胜浦踏上文明新风之路做出贡献。
今年,“倡导移风易俗 共筑文明胜浦”项目,在去年移风易俗项目的基础上再升级,全新推出“移风易俗2020”,结合垃圾分类、“一盔一带”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系列移风易俗活动。
刘强表示,开展移风易俗,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是引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弘扬时代新风的社会好事。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一定要移风易俗工作开展好、推动好,让新风尚、新理念深入人心,获得最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用新时代优良的党风政风社风刻画“胜浦名片”,为推进现代化治理提供“胜浦样板”“胜浦标杆”。
作者:於意云何 张如虎
编辑 :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