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兵:情归地里与“泥土”打交道
来源:扬子晚报
2020-10-19 08:00

 图片

徐红兵在做实验

图片

徐红兵与妻子在搬肥料

 

 

  进入秋天的泰州分界镇开绿村恬静如画,在蓝天的映衬下,薄云丝丝缕缕地飘远。麻雀从空中飞过,落在田垄上成为剪影,静静地看向田地。有时,从试验田里回来的徐红兵会觉得,自己就像这麻雀一样,从天上到地上,守护家乡的土地。

  实习生 李舒曼 制作 范林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凤

  幸运

  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做老师,却与兵结缘

  徐红兵已从部队回到家乡4年了,他拿出自己身穿军装的老照片,对比之下,身姿依旧挺拔,只是面庞和四肢都被太阳染成了健康的小麦色,他很满意,自己看起来还像个兵。

  就名字来看,徐红兵觉得自己与“兵”结缘似乎是必然。200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徐红兵到就业招聘会上寻求工作,当时,他可以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可以找一家企业,赚取可观的收入,然而,一家部队单位吸引了他。

  “当兵一直是我的愿望,大学毕业后还能够有当兵的机会,我当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参军入伍。”徐红兵说,能够进入部队,他倍感幸运。

  徐红兵很珍惜进入部队的机会,退役前,成为一名上校正团级军官、高级工程师。徐红兵的书柜里放着厚厚的一沓证书,是他这些年成功的最好见证。

  方向

  回家乡考察后,相信农业生态发展有前景

  真正让徐红兵决心重回田间的,是2015年的春节。那是与故乡的一次久别重逢,在徐红兵的记忆中,故乡的井水甘甜清爽,可以直接饮用,可后来,故乡的水渠中被倾倒着牲畜的粪便,没人再有胆子直接喝井水。

  “这两年分界镇的畜禽养殖业发展得红红火火,但畜禽粪便的处理一直是政府头疼的问题,也制约着养殖户的发展。”徐红兵说。

  2015年初,徐红兵结识了好友的父亲,老人以前在中国农科院工作。“在聊天中,老人告诉我农业是一个生态循环圈,但是在这个圈里,农村生物质废弃物的处理往往被人忽视。”徐红兵说,做好农村生物质废弃物的处理,既能解决农业养殖的畜禽粪便和种植的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又能解决生态有机种植的有机肥料问题,是个很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徐红兵瞅准时机,像麻雀看到田间的虫子一般迅速出击。就在2015年当年,徐红兵利用回乡探亲休假的机会,到泰兴周边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编写调研报告和论证报告。做了充分准备后,2016年,他脱下了这身无限荣耀和眷恋的军装,回到家乡。

  艰难

  需要找资金找场地,曾经一个人偷偷流眼泪

  现在的徐红兵想到初创业时的艰辛,还是会不自觉地攥紧双手,露出的右手大拇指有些突兀,那里少了块指甲,是前两天运货时不小心弄掉的。“创业真的很辛苦。”他苦笑着摇摇头,又点点头:“但总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创业难,对于已经离开农村20年的徐红兵来说更难。“上完学,我就一直在部队生活,可以说跟外面的交流是缺失的,不懂得该怎么跟人相处”。从来就没有全身而退的梦想,只有全力以赴的担当。没有资金,就去找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投资;没有场地,就去找地方政府领导对接沟通,流转土地;不懂农业技术,就购买大量的书籍主动学习;不懂商业模式,就报班学习。

  制肥产业中,前期投入很大,回报周期长,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最苦的那段时日,徐红兵也曾看着窗外的夕阳,一个人偷偷流眼泪。“当时没有精确的原料配比,产品生产效率极其低,厂里工人开始打退堂鼓,对有效地大规模生产不抱希望”。可是,徐红兵不服输,他亲自试验,终于掌握了各种原料之间的配比关系,产品得以正常生产。

  快乐

  从免费送给农场使用开始,渐渐打开了销路

  对于徐红兵来说,生产生物有机肥全在一个“试”字上。生产之时自己试配比,生产之后自己试效果。8月,泰州的农村开始种植第二季水稻。阳光照射过来,徐红兵的稻田闪耀着生机,和别家的水稻苗比起来,他的稻苗显得秆壮叶肥。“这片田里用的全是我公司生产的生物有机肥,不仅能给植物提供营养,还能改善土地”,徐红兵介绍道。

  销售环节中徐红兵也紧抓“试”字,他把自己的肥料免费送给农场试用。 “当时我找到一家农场,把我的生物有机肥给农场老板免费试用,他就一半用我的肥料,一半用普通化肥,等到收获时,用生物有机肥的果子又大又甜,他当即给我打电话,说以后都只用我的肥料”。就这样,销路慢慢被“试”开了,徐红兵看着自己的工厂,慢慢地笑开。现在,徐红兵的江苏开绿循环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逐渐稳步发展,他坦言:“尽管现在年产值还没有很高,但总算是有所回报了。确实,创业路难走,可是坚持下去总能看到回报。”

  记者手记 “土地的味道”永远亲切

  现在,徐红兵还是像创业初期一样,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工厂去“上班”,去看看肥料生产是否正常,去看看原料发酵进度如何,去看看试验田里稻苗的长势,看看曾经热爱的蓝天,想象浩渺宇宙,再低下头看着自己脚下的土地,踏踏实实走好自己在田间的每一步路,身后留下一串结实的脚印。

  嗅着飘来的土地的味道,感觉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都是有情结的。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