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在中医看来,药物和食物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许多食物也可以作药材,有治病的功效,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含义。在本节课中,江苏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委会常务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璞将为大家介绍餐桌上的“老朋友”有哪些食补功效。
“拿我们最常吃的米饭来说,它也有其食疗特点。”杨老师介绍,我们常吃的米多是粳米,它具有温中和胃、益气止泻的功效。而多用来煮粥的小米也称粟米,具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的功效。“因此,在大病初愈时,人们常常会煮些小米粥来补虚损。”
除了主食之外,很多南京小朋友爱吃的野菜也是中药。“比如春天最常见的‘七头一脑’就是典型的‘药食同源’的食材。”杨老师表示,“七头一脑”分别指的是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苜蓿头、豌豆头、小蒜头和菊花脑。这些野菜不仅口味鲜美,同时营养丰富。不过杨老师特别提醒学生,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特性,在食用过程中也要结合自身的体质。“比如马兰头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但是体质虚寒的同学则不能多吃哦。”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药食同源”的例子呢?一起观看视频学习了解吧。
据悉,《走进中医世界》是《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继《趣读四大名著》后推出的第二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旨在通过融媒交互的形式,推动青少年传承中国经典,根植文化自信。接下来,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还将带领广大学生吟诵最美诗词、发现汉字之美、品味传统节日、悟求书法之道、追溯大美运河、领略大美昆曲、学习国画品鉴、探寻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