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闪耀着华夏文明光芒的独特符号。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将中国精神与文明传承寄托在诗词之中。“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自然,有人生,有社会,也有历史。”在《吟诵最美诗词》系列第二讲中,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俞香顺将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入手,带领同学们徜徉诗海,与古人“对话”。
俞教授表示,中国古代诗词内涵丰富,踏入诗词的海洋,我们既能领略千百年前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雄伟,也能感受不同作者透过文字表达出的独特性格,同时还能从诗歌中了解古代生活。“古代诗人遍游祖国大地,描绘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比如唐代的王之涣在《凉州词二首》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那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回味悠长。”俞教授介绍,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古人在诗歌中描写了很多安静祥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唐代有一个诗歌流派就叫“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诗歌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与之并列的另一诗派是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最为知名。他们的诗中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用心灵来书写的,而中国古典诗歌也可以视为作者“心灵”的展示窗口,比如提起李白,我们就会想起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不羁,提到杜甫,则会将他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沉、忧郁联系到一起。而对于宋代大词人苏轼,我们则会想起他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流露出的潇洒旷达。俞教授表示,中国古代诗人用诗歌抒写了丰富的人生,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同通过这些诗歌“穿越”回古代,了解诗歌背后的深厚内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