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并不太心仪的工作入职通知,是先凑合做着,还是拒绝,坚决找到满意工作为止?在2020届、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就业阶段,一场关于是否“将就”工作的讨论,在网上引发热议。来自职场社交平台脉脉的问答显示,79%的受访者表示,即使不满意,也要先工作。其主要理由是:先谋生、再谋发展,在工作中发现新机会。另有21%的受访者则坚持“不妥协”,直到找到好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份工作的起点极为重要,换工作和换跑道的成本很高,不愿浪费生命。
一项针对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了是否“将就”的态度。脉脉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在当前的环境下,你是否会考虑找专业不对口的工作?”,62%的毕业生选择“会,先上班再说。”在业界看来,这一数据反映出当下青年人求职心态更加趋于务实;亦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今年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压力大,需求迫切。
在脉脉上,“疫情期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师兄师姐们,我应该怎么办”的问答,引发5.2万人点赞,5100余条回复,在投票中,79%的参与者,支持“先随便找一份工作”;仅有21%的参考者,选择“直到找到满意的工作,死磕到底”。
支持“先工作”的阵营中,主要理由有三——务实派认为,先谋生,再发展,先找个工作进行过度,积累经验后,时机成熟再做调整不迟。此外,有职场老兵认为,像“完美”恋人一样,“合适”的工作原本就不存在,毕业生应该放平心态,在实践中发现机会,不可眼高手低。还有观点认为,趁年轻就应该多尝试,勇于试错,不断调整。
“不将就”阵营的理由也很充分。首先,第一份工作是人生的起点,选择非常重要,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坚持才有意义。其次,自己不喜欢,就不会有工作热情,何必浪费人生?第三个理由是,未来再转换跑道和调整公司,对自身职业履历绝对是减分项,代价太大。
不过,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的求职路并不轻松。当校招活动、招聘专场和面试,受疫情影响由线下移到线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认识到线上人脉的价值。
针对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关于“毕业生求职途径”,在各平台上投简历仍是毕业生找工作惯用的方式,占最高比例(87%);在职交平台上展示自己位居第二(53%);熟人介绍为47%;结交HR/猎头为34%。
“在选择职业方向时,你会听从谁的建议?”受访者中,63%的人选择听从相关从业者的建议;师兄师姐和同学的建议(43%)位居第二;之后是行业专家(38%)、家人(37%)、老师(26%)。
若校友在心仪公司,53%的人会找Ta内推;37%的人看关系再定,只有10%的人不愿意求助内推。
今年10月,共青团中央、脉脉联合发起“青年互助有‘位’来主题公益实践活动”,首发版块为“蓝圈行动”,动员全社会职场青年,以师兄师姐的身份,帮助毕业生求职就业。关于是否“将就”的话题,便是蓝圈行动中热门讨论的话题之一。诸多网友在发表见解的同时,为毕业生提供了求职的机会和实用信息。截至目前,活动引发了12万余人次的参与,1亿人次的关注。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表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年,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借助职场社交平台打造个人职业形象,提前与行业内人士和企业进行高效连接,收获职场机遇。
扬子晚报记者 徐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