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不打不成“器”,南艺老师以锤为笔,打出的作品惊艳全世界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1-08 21:57

因在求学期间迷恋手工敲打金属发出的锤音,他一锤子“敲”开了“金属工艺”的大门,敲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金工大奖。他“白手起家”让冷门专业金属工艺在高校生根发芽。他就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系讲师王克震,主要从事金属工艺、首饰设计方向的教学。大学老师、手工匠人、艺术家、策展人……如今拥有多重身份的他,希望用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对器物感兴趣,引发人们的审美和哲学思考。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探访王克震工作室,听他分享自己与金属工艺“冥冥之中的缘分”。

“白手起家”让冷门专业

在南艺生根发芽

王克震的工作室位于南京晨光1865文化创意产业园内,产业园所在地为李鸿章兴建的金陵制造局旧址。成片的旧厂房中,走近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便知道就是这里了。

图片

王克震的工作室取名“打做”

步入工作室,就看到有四五个学生正在敲敲打打,各种工具撞击好不热闹,声音虽大但并不刺耳。“我给工作室取名为‘打做’,打和做,是我的日常,在日复一日的敲击金属中,完成了我与外物的对话,对我来说也是禅学里的‘打坐’。”王克震向记者介绍道,“开这么一间工作室,也是为了让想学习金工的学生多个去处,因为这个专业的很多想法,很难在家自己实现。”记者采访时,正巧遇到一位留学生慕名而来。

图片

工作室里的学生正在工作

“打做”工作室并不大,分上下两层,楼下正中间一张工作台上摆放了几盏台灯和几把锤子。室内随处可见的是各种金属制品,如壶、杯子、碗等三三两两地摆放在架子上、桌子上、柜子里……古典中国风的家具、笼子里的鸟、水缸里的鱼、墙上的装饰画、点缀得当的绿植,和谐又充满生机,随意放在角落的画板和吉他,无处不彰显着主人的艺术气息。

王克震是南京艺术学院金属工艺专业的授课老师,目前国内也只有寥寥几所大学开设了此专业。“金属工艺是跟金属材料相关的一种手工艺门类,小到一个首饰,大到一个器皿或者器物,基本都要通过人用手工完成,这就有别于工业化的金属工艺。”作为如此冷门专业的老师,王克震称金属工艺原先在各大院校是一片空白,2005年,他“白手起家”让金属工艺专业在南艺生根发芽。

图片

金属工艺专业所需工具

王克震指着架子上的上百把锤子说,这就是金属工艺专业所需的工具,全套有300多件,造价将近20万。“这里只有部分工具,南艺有完整的一套工具。”王克震说,这套完整工具是他几年前专程去云南找打铁匠做的,现在也有一些院校开始引进他的这套工具。

自从第一次握起锻锤

他就迷恋上了金属艺术

王克震1976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95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装饰设计专业。“我的爱好比较杂,画画是我的众多爱好之一,但真正系统学习是从高二开始。”画了一年多,就考了南艺专业成绩第二名,不得不说王克震很有天赋,“天赋是一方面,我应该就是有谜之自信吧。”王克震笑称因为自己“贪玩”,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大学毕业后的头4年里,他在电视台剪过片子、在广告公司拍过广告、开过酒吧、当过驻唱,“玩也玩过了,钱也挣了,我想是不是该换种生活方式了。”于是2003年他远赴英国伯明翰艺术学院攻读视觉传达硕士专业。也是在此期间,他与金属工艺有了不解之缘。

图片

求学时期的王克震

上了半个月的课,有一天他路过珠宝学员的工作坊,听到里面铛铛铛的声音,走进去一看,几百种工具陈列在墙上,学生们都在敲敲打打,他一下就被吸引了,“这算是冥冥之中的召唤吧,我一直特别喜欢阳刚的、有男子气概的东西,小时候看《世说新语》,读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觉得他在树下打铁太酷了。”随后,王克震就转了金属工艺专业。“你用笔写东西,和我用锤子做东西,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传达思想的媒介不同而已。我能做一个物件,上面有我劳动过的痕迹,它能永久留存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自从第一次握起锻锤开始,王克震就再也没有偏离自己所挚爱的金属艺术。

图片

毕业作品拿到行业大奖

《米器》被美术馆永久收藏

王克震的毕业作品竹节器皿,拿到了当年英国金匠协会的最高奖,这也是行业内的最高荣誉,他是第一个拿到这个奖的中国大陆学生。这组器皿是16个杯子,造型是竹节的样子,可以一只只叠起来,也可以当花器、烛台。“我的脑海里比常人多一个非线性想法,因为有三年的影视剪辑经验,我看待事物会把它的逻辑关系打乱,一套杯子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故事,杯子在不同姿态下固化了,连起来是一个过程。”王克震说道,“我更在乎创作的过程,我并没有特别在意结果,就是始终在尝试,始终在摸索,想搞出点新玩意儿。”

图片

竹节器皿获行业内最高荣誉

王克震的《米器》由数千粒手工打造的纯银大米相互熔接,最终形成了碗的形式。“每一粒‘米’都是纯银的,一颗颗手工挫出来,再打磨、焊接,最后成型。”2016年,该作品在中国当代首饰展“它山”中亮相,该展览在英国国家手工艺与设计中心举办,王克震是该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这是中国当代首饰第一次在欧洲亮相,欧洲人对我的作品是既陌生又熟悉,《米器》这个作品太中国了,像个锅巴一样,他们没有见过,但西方人认为他们能读懂。”《米器》之后被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美术馆(V&A)永久收藏。

图片

作品《米器》被英国一家美术馆收藏

另一件让人赞叹的《骨器》就陈列在工作室内,这件作品前后花了1年多的时间,他没事就拿出来敲。把银子敲打成骨器,关节还能开合,逼真得令人叫绝。 “《骨器》的感染力很强,首先是因为从造型到关节的开合,都很逼真。最初构想的时候有点异想天开,怎么把一块银子打成中空的骨头?骨头本身是用来支撑身体的,当我把它变成承载器皿时,就可以赋予它新的生命。”

图片

作品《骨器》

创作就是思辨的过程

作品是我留在世上的痕迹

王克震总是有那么多奇思妙想,灵感来源似乎源源不断。“如果你要让一个艺术家讲他的灵感来源,说白了都是故事。”他笑着说,其实这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平时要有大量的思考,可能在别人看来是极度枯燥的过程,但对于他而言是不停寻找、不停定位的过程。“为什么选择‘米’‘骨头’作为我的创作媒介,这背后有大量的思辨过程。”

王克震告诉记者,一件作品少则创作两三月,多则三四年,中间不停改进,算是一种自我禅修吧,也可以说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一旦开始创作,起码要坐五六个小时,年轻时十几个小时也是有的,没什么捷径,就是靠强大的重复劳动,不断锤打。”他说,当敲打与自己的呼吸融为一体,就会进入忘我的境界,像入定一样。“我与每件作品之间都有对话,我可能就是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抑或是一个画家,我始终都在揣摩自己的作品。”

图片

王克震创作时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王克震把自己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拿去使用,它成为了用具;另外一种像《米器》《骨器》一样是他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这样的作品就是我留在世界上的一点点痕迹而已。”

王克震说,一件作品的锤炼是不计其数的,一个银壶可能需要敲20万锤左右,大一点的物件就要上百万锤了吧。“在金属工艺门类中,锻打是最吸引我的。它富含节奏感和控制感,我在许多作品中都用到直接锻打,在锻打过程中糅入类似素描的手法,在作品的表面锻刻出我对于形态的思考以及对于空间的思辨。 ”虽然锻打这个动作是王克震的日常,但他说自己并没有落下“职业病”,工作时也会戴上耳罩,他调侃自己还是比较惜命的,“我不是特别苦的匠人,日子过得还可以。”

任何人都可成为“匠人”

冷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尚可

现在王克震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上课,“金工专业还是比较冷门的,本科每一届只有十几名学生,研究生也就三四名。”毕业后,学生或选择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或留校当老师,或去首饰公司工作,“现在很多我的学生都是手工匠人,他们自己创作、拍视频、网络带货,发展还是很不错的。”王克震说,任何人都可以做手工,“匠人”不需要固定的等级,不像考大学需要达到多少分,“可以说‘匠人’没有任何门槛,劳作是人类的本能。”

图片

王克震在给学生讲课

如今普通加工的反复锤打完全可以让机器来做,为何还要坚持手工敲打?王克震解释道,“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万小时定律,那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因为我们每敲一下金属都会有变化,我们也会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路,这种情感交流是机器不能取代的。”

“年轻时一天一个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我更专注在一个事物上,没事就会‘泡’在工作室,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创作的状态。”王克震向记者展示了他正在创作的《管器》,那是一个用纯银打造的形如通风管道的物体。“其实你们看我的整个艺术创作,《米器》《骨器》《管器》等都是围绕‘器’来展开,‘器’对我来讲是很本质的东西,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君子要有一定的弹性。我们这辈子可以干任何事,不要固化在一件事物上。”

目前王克震创作的作品多数还是用来展览和参赛,“其实我不在意它们能不能作为商品销售,作为老师,我有稳定的收入,但我不拒绝。”王克震说,如果有人想收藏他的作品,相对于价格,他更关心自己的作品被什么样的人喜欢,“作品就像我的孩子,孩子长大了,你也想知道他去哪儿了。”

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刘浏

编辑|万惠娟

拍摄|杨泽华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记者拍摄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