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是指长江从南京以下到入海口的下游河段,流经江苏省、上海市。那么为什么叫扬子江呢?
隋朝年间,扬州城南有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为靠近长江北岸,成了渡口,称为扬子津。
当时有个人叫朱莫问,自称为南徐州刺史,以重兵占据京口(今镇江)。隋朝大将杨素率领水军从扬子津攻入,击败了他们。
(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年,杨素帅舟师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
这是史料上第一次出现“扬子”的名字。
隋炀帝继位以后,利用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故道,开凿运河自山阳(今淮安)到达扬子津,并在扬子津建临江宫(一名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渐繁华。从扬子津到南岸京口(今镇江),商旅渐渐增多,扬子津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人们把镇江丹徒与扬州之间的大江称为扬子江。
扬子津在唐代十分有名,孟浩然有诗:“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夜宿扬子津》),李白有诗“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横江词》)。
唐代开元天宝以后,本来在江水中的瓜洲渐与北岸相接,扬子津也渐渐被瓜洲渡取代,直到默默无闻,退出历史舞台。
扬子江到了近代为什么名气大呢?一般认为,与西方人来中国有关系。因为“长江”两个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所以习惯上以“扬子江”称呼长江。
唐朝,在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此后又经过几次改名,明朝改为仪真县,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避皇帝胤禛名讳,“仪真”首次改名“仪征”。到了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所以又恢复原名“扬子县”。辛亥革命以后,再次改为“仪征”,保留至今。
关于扬子江,还有一副非常有趣的对联,为:
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
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
扬子云指汉代大文学家扬雄(字子云),端午桥指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字午桥),以人名对人名。端午门是指皇宫的端门与午门,尤其巧妙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此联一出,为扬子江增添了一段佳话。
最后以一首诗结尾:
《扬子江》
文天祥 (宋)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撰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拍摄 陈金刚
剪辑 孙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