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路上“吴医人”在行动!
苏州市中医医院生动诠释20字伟大“抗疫精神”
在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党和国家对抗疫英雄和医务工作者的最高肯定和褒奖,也是作为中医人的自豪。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20字伟大“抗疫精神”。作为吴门医派传承发展的主阵地、主力军,苏州市中医医院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际合作共同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何焕荣,江苏省重点专科带头人、苏州市新冠肺炎中医专家救治组组长孙钢为首的防治新冠肺炎中医专家组,根据国家卫建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诊疗方案,结合新冠肺炎发病临床特点、中医体质学说以及苏州本地区湿热偏重的气候特点,讨论拟定了防疫汤剂——疏风清肺汤,生产供应中药饮片汤剂31万余包,并牵头制定了市级中医预防与辨治方案,在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孙钢还受邀参加了“中国-埃及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联合研讨会”,围绕新冠肺炎的中医药治疗和中医“舌诊”经验,与埃及专家进行了交流与分享,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医药智慧。
援鄂医疗队出征
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疫情发生后,在医院党委号召下,全院争相报名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达536人。2月8日深夜,苏州市中医医院接到市卫健委紧急指令,选派副主任中医师周运海、主管护师陆明雅、张轶俊、李燕兰、沈灿、黄春香、梁肖以及护师柏倩文、张颖等9名来自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跟随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武汉奋战的51个日夜里,吴医先锋队的成员们肩负使命奋勇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吴门中医在抗疫中的独特作用,开展穴位敷贴、呼吸操指导、经络拍打等中医传统疗法,让吴门中医技术留在荆楚大地。截至3月27日,医疗队共开展了中药方剂治疗258人次、穴位按摩44人次、经络拍打12人次、穴位敷贴20人次、导引功法23人次、呼吸操19人次、耳穴埋籽12人次。在全体队员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3月31日,9位吴医勇士顺利完成抗疫任务,平安归来。
医疗队在抗疫前线
除了派遣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外,苏州市中医医院还及时选派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内科党总支书记、医务处副处长徐伟支援定点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一线救治工作,担任该院新冠中医救治组组长。从2月1日起,至2月24日支援工作结束,在徐伟的努力下,苏州五院中医药参与救治新冠肺炎率得到大幅度提升,87例确诊病人中,使用中药饮片汤剂的有61例,服用中成药(苏州市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扶正胶囊等)15例,合计使用中医药救治患者76例,总参与率87.35%。其中除了几个婴幼儿患者外,徐伟所负责的肺三病区的成年新冠患者做到了100%的中医药治疗参与率。
支援全市抗疫工作
在本院内部,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谦、呼吸科主任浦明之带领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值守在临床一线;各科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克服重重困难,24小时值守发热门诊……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吴医战士们运用中医药“法宝”生动诠释了20字伟大“抗疫精神”。
做好院内防控
不仅如此,苏州市中医医院还处处彰显“医者无疆爱无界”的博大胸怀。10月初,该院针灸科副主任蒋亚文、推拿科医生王焕勇作为江苏省第十六期援马耳他医疗队成员出征远赴欧洲马耳他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服务任务。目前,马耳他的新冠肺炎疫情还较为严峻,作为队长,蒋亚文带领队员不仅向当地群众传播中国文化和祖国医学,更多的是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传授中国的抗疫经验,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
出征马耳他
千百年来,苏州地区名医辈出,著述丰富,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具有“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等显著特征,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誉。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苏州有以叶天士为代表的医家近2000人,尤其是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医家成就代表了当时中医学的最高水平。吴门医派名医之多,是国内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根据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和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
中药熬制现场
吴门医派的精髓在于学术思想的创新,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既有诊治外感热性病的“温病学说”,又有对杂病诊治的“络病理论”和“脾胃分治”等学说。其中,“温病学说”是古代医家用以治疗瘟疫(即传染性疾病)的理论体系,它的形成与吴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吴中名医的辈出、学术的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始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局面出现。
防疫汤剂
新冠病毒的传染及由其感染而导致的肺炎归属中医“温病”范畴。吴门医派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均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在新冠肺炎暴发的危难之时,作为吴门医派的传承人,苏州市中医医院继承先辈的经验和理论,并创新发展,在治疗疫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再一次证明吴门医派温病学说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接收防疫物资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吴门医派,苏州市政府在原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于2013年底成立了吴门医派研究的专门机构——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以“络病理论”、“湿邪致病理论”为研究重点与方向,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和文化研究。吴门医派研究院依托苏州市中医医院,秉承“两院一体”的总体思路,传承与研究并举、传统与现代相彰,多方位推动“吴门医派”学术思想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促进苏州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医院组织临床各科室、吴门医派杂病传承工作室、名医工作室、示范门诊等共同参与吴门医派的学术研究。
此外,苏州市中医学会、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还共同发起设立了“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专项科研基金”,更好地开展对“吴门医派”的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特色和优势;苏州市政府也印发了《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建立了吴门医派健康干预体系,建设了吴门医派传承发展的教育、科研、产品三个平台;市委市政府还设立了“吴门医派传承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以加强人才培养和专科建设、开发中药传统技艺产品、保护整理利用吴医古籍、加强吴门医派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
吴医古籍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吴中历代医家为后人留下了近2000种的医学著作,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本草等各个方面。1982年卫生部下达了中医古籍整理计划,在所列的592种书目中,吴医古籍就有58部,占到了将近10%。近代,苏州中医界对吴门医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出版了大型吴医古籍丛书——《吴中医集》,收载了40多部中医古籍,五百多万字数,并得到社会强烈的反响。以后《吴中名医录》《吴中十大名医》《吴中秘方录》《吴门医派》《吴医荟萃》《清代吴中珍本医案丛刊》等的相继出版,使吴中医学的古籍整理有了良好的开端。《吴中当代名医医案丛书》《奚凤霖医论集》《蔡景高临床经验荟萃》《吴怀棠医学文集》《任光荣医论与临床经验集》等医家著作的出版,为吴门医派注入了新时代的内容。近年来,吴门医派研究院还致力于整理医院图书馆藏有的吴门医派古籍,在编写图书目录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出版,同时整理现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成熟后加以出版,现已出版《吴中医家与医著》《吴中名医碑传》,尚有《吴中医籍考》《吴门医派医案与医话》《吴门医派医论与医述集粹》等著作待出版。
凯旋归来
在抗疫路上,苏州市中医医院一直在行动,发挥中医药特色治疗优势,贡献着“吴医人”的力量。
通讯员 姚月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剑钧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