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
2020-12-03 18:17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手。常年和蓝印花布染缸打交道,靛蓝色已经渗入了皮肤纹理,成为了多年工巧积淀的最好印记。

取一小幅蓝印花布,便可掀开南通往事的一角。从出生、上学到结婚、生子,一个“标准”南通人的生活里必定离不开这一抹沁蓝。前不久,吴元新和女儿吴灵姝团队应全国妇联之邀,带着蓝印花布走进了“薇娅公益直播间”,刚刚上线一秒钟,200份就被抢购一空。古老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如何拥有年轻的生命力?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吴元新和记者说起了“终朝采蓝”的故事。

“经过一刀一刀刻出来的线条,会让作品更有人的情感和温度。”

蓝印花布博物馆紧挨着南通濠河,博物馆门前最明显的标志,便是一排高高的晾晒架。天气晴好的时候,吴元新会用长竹竿将染好的布挑上架子。被阳光晒裂的木架,随风而变幻的布影,裹挟着蓝草的芬芳,成为穿梭在布匹里的人心间最纯净的一页,也是很多南通人回忆家乡时的温暖所在。

图片

吴元新

这种颇为“接地气”的传统工艺,距今的历史已经超过千年。蓝印花布是一种传统工艺印染品,由工匠从蓝草中提取蓝色作为染料,将镂空的花版铺在白布上,通过手工刮浆印染而成。刻花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手工刮白、手工晾晒,印染的一切流程都离不开“手工”二字。吴元新说,这正是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精髓所在。虽然工业的发展,让印染流程中的不少环节都可以用机器来代替,但在刻版时,经过一刀一刀刻出来的线条,会让作品更有人的情感和温度。

得知要出镜,吴元新从架子上取了一条蓝印花布围巾围在了脖子上。从小听着织布声长大,蓝印花布的点滴已经融入了吴元新的骨子里。和记者细数蓝印花布纹样,他的眼里闪着光:你看,这是婴儿襁褓中的五毒肚兜;这是寓意“高中”的“三子夺魁”;这是象征吉祥的“麒麟送子”……

图片

图片

意蕴丰厚的故事需要有人听,但愿意讲故事的匠人却在老去。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型,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逐渐式微。“那时候我已经在一家研究所从事设计工作,但看着蓝印花布的发展态势,我着急。我做了个决定,辞去‘铁饭碗’,回家捡起‘老手艺’。”1996年,吴元新放弃了收入稳定的设计工作,选择了辞职,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开设了自己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白天,他在馆里传承技艺,向宾客传授蓝印花布文化,晚上则在染坊设计、研究蓝印花布产品,每周还要坐船去上海送蓝印花布产品。捱过了艰辛的三年后,艺术馆才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度过的。”忙得顾不上女儿的吃饭,更别提照顾家庭生活,女儿忍不住“叫屈”:爸爸,到底我是你的女儿,还是蓝印花布是你的女儿?吴元新又好气又好笑:蓝印花布比你的爷爷还要年长!

“我自己无数次动过改行的念头。但我总会想起母亲和我说过的一句话,‘条条蛇都是咬人的’。”

现在的蓝印花布博物馆馆舍,是2002年南通市政府投资,在蓝印花布艺术馆的基础上建立的。只要没有上课或是活动安排,吴元新多半会在博物馆里,研究从各地收藏来的蓝印花布珍品。他用五个大库房存放了自己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布样,一天工作20小时,没有下班时间,也不知周六周日。

吴元新坦诚,自己也曾想过改行:“我自己无数次动过改行的念头。但我总会想起母亲和我说过的一句话,‘条条蛇都是咬人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无论做哪个项目,想要不吃苦就轻而易举有收获,这是不可能的。”

采访的当天,吴元新的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也在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了让女儿安心回到家乡传承蓝印花布印染手艺,吴元新费了一番周折。“女儿学的虽然是设计,但大学毕业前她却告诉我:要留在北京!”吴元新又一次着急了,“我带的研究生,没有一个愿意真正从事我们这个职业。要是女儿再不回来,蓝印花布的手艺传承真的要断了。”

吴元新 “出动”了好友冯骥才、韩美林等人当“说客”,他还打起了女婿的主意,“我打过一个比方,女儿这还是‘一只脚在里面,一只脚在外面’,花花世界吸引人的东西太多,她可能随时就要走出去。只有让女婿一起回来,两个人一起做,才能把他们的心收住。”

倪沈键是金融专业的高材生,那时候已经在银行谋得职位,为了学习蓝印花布印染,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世界上有一些事能名利双收,很多人都会去做,但也有一些事,你不做我不做,可能就没人去做了。我们一家,就是在做这样的事。”倪沈键憨厚地笑笑。在全省乡土人才技艺大赛上,吴灵姝和女婿倪沈键已是印染组争金夺银的好手,成为了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

图片

吴元新与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

“做出让女儿女婿回来传承蓝印花布的决定,我想是出于对传统印染技艺的自信。我做好了,他们只要通过努力一定也会做好,会成为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承人。”吴元新告诉记者,在南通大学的支持下,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都已被聘为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全家一起在高校这个平台上培养年轻技艺传承人,传播蓝印花布历史文化。“我和女儿说,我们现在的工作是在和时间赛跑,发现一件,就去收集一件,尽量都把它收集到库房里面。今后,我们的后人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

“进直播间的主意是年轻人想的,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这种现代的消费方式我们应该要逐渐习惯。”

“吴元新每一分钟都要说蓝印花布,生怕一不说,蓝印花布就没了。”在作家冯骥才眼里,吴元新是标准的“蓝痴”,蓝印花布在他的操持下,获得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女儿女婿作为新鲜血液的加入,让蓝印花布重新走进大众,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前不久,吴元新团队带着200套蓝印花布走进了薇娅公益直播间,看上去“土土的”蓝印花布,意外收获了“秒空”的盛况。

这一情景让吴元新有些意外,他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落后”了。“进直播间的主意是年轻人想的,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这种现代的消费方式我们应该要逐渐习惯。其实啊,创新我们一直都在做,因为只有不断创新,让你的作品得到老百姓的喜欢和接受,才能继续活下去。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那博物馆要垮掉的。”

刻板印象里鲜有游人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其实门庭若市,吴元新的孙女都成为了蓝印花布的“传播大使”。“孙女上了南通市城中小学以后,在校长的支持下,马上把整个学校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啦,2000多个小学生都来我们的博物馆体验蓝印花布印染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悉蓝印花布,但对于“吴元新”这个名字还是有些陌生感。对此,吴元新倒是并不介意,“我只是蓝印花布千百年来传承人中的一份子,就像一滴水那样。大家都在保护它,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点小小的浪花。”

但毕竟,作品要留下自己的印记。在一位朋友的指点下,吴元新创立了“元新蓝”品牌,并开设了同名抖音账号,创新形式科普蓝印花布。“朋友劝我,应该和蓝印花布融为一体,这样,每一块布上才会有我的温度。他说,你应该在这个时代留下你的蓝印花布代表作,为后人留下一份记忆。”吴元新还有个大计划,未来在继续整理出版蓝印花布专著的基础上,还会建立文旅融合的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我的精神已经和蓝印花布融合在一起了,这一辈子是分不开了。”

图片

吴元新与女儿吴灵姝、女婿倪沈键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W=吴元新

Y:外界的刻板印象里,卖布不可能“赚大钱”,你们怎样维持营生?

W:我和团队在南通大学开设了课程。博物馆也在做着系列文创产品。

Y:您的口才这么好,将来会不会考虑自己出镜做主播,在直播间卖蓝印花布?

W:如果是为了蓝印花布的传播需要,我愿意。

Y:研究了这么多块蓝印花布,有没有自己最中意的作品?

W: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一块我都很喜欢。

Y:人生最遗憾的一件事是什么?

W:我父亲走得早了一点,没能见到我的蓝印花布馆开馆。

Y:您有很多身份,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父亲、工匠……您最喜欢哪一个身份?

W:传承人。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摄像 | 陈鹏  王为民(南通天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剪辑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戎毅晔

图片均为吴元新本人提供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编辑 : 王睿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