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记住乡音 留住乡愁 鼓楼区建成南京方言档案库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03 19:24

玉米在老南京话里叫“油珠珠”,螃蟹叫“八只脚”,“银各子”指的是硬币,生病叫“打岔”……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鼓楼区获悉,耗时两年多完成的南京方言档案库新近在该区正式“安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薛玲

建立南京方言档案库

说起南京话,很多人会立即想到“莱斯”“啊要辣油”,实际上这已经是现代版的南京话了,很多老南京话都是有音无字,只能口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用声音留下老南京话显得迫在眉睫。2018年,鼓楼区档案馆找到了江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发音人陈宗霞,提出给老南京方言建档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图片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图片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图片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图片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图片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南京生活场景

图片

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内展示的老游戏场景

老南京话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挽救方言,让它有“档”可循、有“案”可查,才能留住乡音乡愁。南京方言档案库依托专业的语音录音设施,采用真人语音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纸质、文本、音、像、视频等多媒体方言档案记载体系。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鼓楼区档案馆现已录入陈宗霞南京方言音、视频档案1737件,包括方言词语1507个、歇后语110个、俗语 短句98个、篇章6段、戏曲白局(儿歌)等文艺作品16段。

温情浸润老南京话

在位于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陈宗霞和她的团队成员陈月娥等人。1948年,陈宗霞出生在南京城南门东一所五进深的四合院老宅内,这个大家族已在这处老宅院里生活繁衍了近200年,几代人都以络丝织缎为生,这种绸缎也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南京云锦。

陈宗霞父辈五兄弟中,四伯父和父亲性格活跃,颇有艺术细胞,在艰苦繁重的手工劳作中,常会自编自演点“小段子”“打油诗” ,说说顺口溜,以调剂枯燥繁重的手工劳作。晚上收工后也会免费给工友们白唱一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南京白局”,“那时候没什么伴奏的乐器,父亲和四伯父拿着手边的小茶壶、小碟子、酒盅、筷子敲敲打打就能来一段。”

社区设立工作室

数十年的耳濡目染,陈宗霞不仅白局、老吆喝张嘴就来,一口老南京话更是地地道道。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陈宗霞还被国家语委权威专家鉴定为“南京方言发音人”。

2014年,位于鼓楼区宁海路街道三步两桥社区的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工作室正式“开张”,扬子晚报记者现场探访时看到,工作室内不仅有南京方言沿革介绍,还有各种老游戏、生活场景展示,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老南京方言趣味发音墙。点击发音墙上的照片记者这才知晓,玉米在老南京话里叫“油珠珠”,花生叫“生果仁儿”,螃蟹叫“八只脚”,“银角子”指的是硬币,生病叫“打岔”……

传扬正宗老南京话

陈宗霞在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传播南京方言文化,工作室更成为她传承、传播南京方言的“主阵地”。在一份公益演出节目单上扬子晚报记者发现,陈宗霞方言工作室成员轻轻松松就能来一台南京话版“春晚”,演出节目不仅有南京方言说唱、南京老吆喝,还有方言朗诵、传统舞蹈钱棍舞等。

“有的人觉得南京话不雅,实际上这是对南京话的误读造成的。”陈宗霞告诉记者,老南京话其实非常考究,比如大便、小便,在老南京话里分别称为出恭、小解。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爱说的“潘西”, 在陈宗霞看来却是不文雅的,“还有一些骂人的话,老南京话里其实并没有。”

将上线能听可说的语音系统

陈宗霞告诉记者,以前工作室主要通过上课、文艺演出等线下方式传播南京方言,现在网络传播越来越便利,他们也考虑从线下走到线上。扬子晚报记者同时从鼓楼区档案馆获悉,该馆将与南京开放大学合作,以已经收录的南京方言资源为基础,制作南京方言微视频,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扬南京方言。

此外,鼓楼区档案馆还计划明年开发上线南京方言的语音系统,感兴趣的市民既可以听,也可以 上传自己讲的南京方言,经认可后也将收录,以此不断扩充南京方言档案库。

延伸》》》

留住“正在远去的方言”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就提交了关于深入推进汉语方言传承工作的建议。

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改变了方言的使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而快速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减少并降低了方言的使用域和使用率 ,消减了方言的区域特色,拉平了方言的内部差异,进而直接影响到方言的有效传承。在南京,外来流动人口比例与公共场合普通话使用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976,暂住人口每增长1%,普通话使用率约增 长2.3%。

如何保护传承方言?龙翔建议要确立汉语方言保护与传承并重理念,同时要制定汉语方言有效传承的国家规划。此外,还要建立汉语方言活力状况的评估体系。在具体的传承方面,龙翔认为要做好家庭语言规划,强化儿童对母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同步习得,确保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母语方言交际环境。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举办系列宣传推广、志愿公益活动,加强对地域方言历史文化价值的宣传,唤起民众的语言自觉和保护意识,提升民众对方言的价值认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小学开展汉语方言文化传承课程建设,努力营造母语方言文 化的校园学习氛围。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