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血与泪的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在南京晓庄学院开展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10 18:34

图片血与泪的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口述史展

12月10日,“血与泪的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在南京晓庄学院方山校区图书馆开展。展览由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青年志愿者团队与江苏省社科普及研究基地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主办,以20余幅版面,向观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前后10余个受害家庭(族)的生活状况。

 

图片志愿者探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老人(受访者供图)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记录

2017年4月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16名志愿者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工程”专项《基于微观史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子课题“南京大屠杀300户家庭受害研究”调查寻访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从江宁大学城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及郊区一户一户地走访,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或者幸存者的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记录下这些家庭的受害经历,累计采访了86户幸存者或者亲属。

来自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整理了采访录音和采访日记192篇,项目报告30余万字,口述资料近13万字,音频时长共计4730分钟。他们用文字、录音和图片形成了以口述文档为主、录音、调查表和影像图片资料为辅的一套口述材料,记录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历史记忆。

“随着时间推移,幸存老人相继离世,调查牵涉家庭成员多,寻访工作难度很大。”志愿者团队指导老师刘眉介绍,“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记录,许多访谈都成了‘绝笔’”。

 

图片口述史展现场

1个学院,3个志愿项目,6年坚持

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起,除“南京大屠杀300户家庭受害研究”项目外,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还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合作,参与到“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寻访”等多个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项目中。他们与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合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遗迹电子地图”还作为典型应用被“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收录,向公众开放查阅。以志愿者寻访采访资料为基础编写的《铁证如山: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历史与记忆: 117 户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族)微观史调查与研究》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鲍森介绍说:“与兄弟院校主要是历史学、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不同,我们学院主要是经管专业大学生。6年来,近百名志愿者先后参与到红色文化志愿者项目,产生一些既有社会影响力, 又贴近当代青年思想的成果,这在同类院校中是不多见的”。

 

图片以志愿者寻访采访资料为基础编写的《历史与记忆: 117 户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族)微观史调查与研究》

传承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志愿活动开展6年来,有些志愿者已经毕业,同时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郭永昊就是新加入的志愿者之一。12月8日,就在“血与泪的控诉:南京大屠杀受害家庭口述史展”开展前几天,郭永昊同学与小伙伴们又来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老人的家中,看望已93岁高龄的老人。他告诉记者,原计划邀请艾义英老人来到此次口述史展的现场,但是考虑到天气寒冷,老人年纪大,便取消了。“希望春暖花开之时,再请老人到校园走走,老人也表示非常乐意。”

成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团队志愿者的经历,让郭永昊感慨良多。“曾经我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只是来自书本和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参观所见;如今和幸存者们的接触,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那段惨痛的经历,也告诉自己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好好学习,为祖国建设力所能及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郭永昊感到难过的是,他和志愿者小伙伴们计划在国家公祭日到来前慰问看望原团队成员曾采访过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但是几天联系下来,有一些老人已经离世,有一些年事已高,已不方便交流。“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位。我们要传承这根接力棒,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郭永昊说。

 

图片志愿者郭永昊接受记者采访

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开展当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应邀为志愿者们开设一场讲座。年逾古稀的经盛鸿教授仍然活跃在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第一线。他说,“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史料被发现和运用。希望更多人,特别是更多青年人加入进来,为弘扬爱国精神,为保留历史记忆,为南京‘和平之城’建设贡献力量”。

经盛鸿教授带领同学们再一次回顾了抗日战争的历史,同学们对于侵华日军的罪行义愤填膺。“如今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日本,处理对日本人民的感情呢?”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我们应当把日本人民和日本法西斯分开。”经盛鸿教授说,大家应当记住历史,但是不要记住仇恨:“铭记历史,是告诉年轻一辈,要珍惜和平,不断奋进。”

通讯员  杨治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