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年前的此刻,南京城正被硝烟笼罩,英勇抵抗的中国军人坚守在各个阵地,他们的热血洒在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 …… 随着最后一道坚守阵地的作战命令发出,1937 年的今天,12月12日,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最悲壮的一天。
最后一道坚守阵地的作战命令原件将在《南京保卫战全史》中首次公开刊发。
△南京保卫战最后一道作战命令复印件
多年来,南京保卫战的相关研究一直在继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持出版了《南京保卫战档案》《南京保卫战老兵口述史》《紫金山的碉堡》等书,《南京保卫战全史》计划将于明年出版。
记录南京保卫战 31 次战斗,
" 让每一滴鲜血开出光荣之花 "
" 南京保卫战距今已经 83 年了,它是一场首都保卫战,在抗战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南京保卫战全史》可以进一步把这段历史研究提高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谈及编写这本书的初衷,该书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孙宅巍说。据他透露,《南京保卫战全史》分为上下册,约 60 万字,将于明年出版。
△孙宅巍
在孙宅巍看来,所谓全史,就是要追求新和全。原来大部分关于南京保卫战的著作,都是从抗战史的角度来写的,写南京各行各业是如何抗战的。但是,《南京保卫战全史》将从战争史的角度来写。" 我们从 1935 年国民政府举行秋季大演习开始写起,演习的部队事实上就是后来守南京的主力部队,这个是过去没有写过的。在战斗前是如何准备的、战斗中是怎么英勇作战的、战斗后期是如何布置撤退的有哪些教训 …… 这些都是我们聚焦的内容。"
孙宅巍透露,这本书将全面记录南京保卫战的 31 次战斗。" 只要是有中国军人流了血、交了火的地方,我们就要把这段光荣的战斗历史完整无误地展现出来。让我们的战士所流的每一滴鲜血,都能开出光荣之花。"
南京沦陷前最后一道作战命令,
将在新书中首次公开刊发
1937 年 12 月 12 日,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悲壮的一天。
在《南京保卫战全史》中,将首次公开刊发一道写于 12 月 11 日 24 时的作战命令原件,这也是南京沦陷前最后一道坚守阵地的作战命令。
这道作战命令的复印件,上端是鲜红色的大字 "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司令部 ",右上角盖着红色大印,落款是 " 司令长官唐生智 "。这道作战命令布置了第八十三军、第七十二军、第七十四军等部队的作战任务。" 第八十三军应固守自光华门东城角(含)起经光华门至武定门南端(含)城垣之线左与一 0 三师右与八十八师密切联系 ……"
△孙宅巍
" 这道作战命令是唐生智发给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的,打响了 12 月 12 日南京战场最后的战斗。我们也可以看出唐生智一方面在坚持战斗,一方面在制定撤退计划。" 孙宅巍说,过去他仅仅是从部队的战斗详报里面间接知道唐生智下过这样的命令,并没有见过正式文本。这份原件是日本友人从日本书店买到,赠送给我馆的,将在新书中公开刊发。" 像这种作战命令是发到各个部队去的,原件应当有好多件,但因为战斗非常惨烈,最后撤退的时候也比较匆忙,作战命令都找不到了,现在留存下来的仅此一份。"
" 夺枪!夺枪!"
草鞋峡暴动展现中国军人的抗战精神
" 过去有不少人认为,在南京城陷以后,军民没有反抗。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南京大屠杀是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在孙宅巍过去的著作中,也引用了大量分散的、零星的反抗事例,但一直没有找到大规模反抗的事例。直到今年,他从当年侵华日军的日记当中,发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据孙宅巍考证,1937 年 12 月 16 日,幕府山兵营失火了,有几千名中国战俘趁着大火往外冲,其中一千多人被侵华日军用机枪扫射杀害。第二天,侵华日军把数千名战俘押到草鞋峡江边,这些战俘用嘴咬开前面的人手上的绳子。手脚放开后,大家一起喊 " 夺枪!夺枪!" 他们向着侵华日军的机枪冲过去,有的人用树枝做武器,有的人去夺侵华日军腰间的佩刀。根据侵华日军的战斗详报和日记,这次暴动有七个日本兵被打死,其中有一个是军官。
" 这段历史第一次出现在 1950 年的《新华日报》上,当时只有很简单的几句话,并不知道暴动的具体情况。今年,我从五六个侵华日军的日记当中得到佐证,他们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暴动真可怕,他们不顾一切地冲过来,就像是日本皇宫前面拥挤的人潮。’当时参加暴动的教导总队士兵唐广普是一名幸存者,他的回忆当中也叙述了这两次暴动。" 孙宅巍说,在研究中他发现,中方和日方的资料得到了相互印证,增加了可信度。这段史料也将写入《南京保卫战全史》。" 我们用这次暴动作为南京保卫战的尾声,展现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证明南京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遭受屠杀的悲情城市,更是一座战斗的城市、英雄的城市。"
年轻学者加入南京保卫战史研究,
多数是 85 后
《南京保卫战全史》从去年开始筹备,由孙宅巍写导论和结束语部分,另外有 6 名年轻学者负责各章节的撰写。这些年轻学者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
其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年轻学者马培负责第一章 “战前形势”的撰写;张国松负责第四章“日军向南京进击”的撰写;王立负责第八章“战役结果”的撰写。
△南京保卫战史档案丛书
年轻学者王立说:“研究南京大屠杀,离不开研究南京保卫战。很荣幸能参与南京保卫战全史的书稿撰写工作,在孙宅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查阅相关史料,运用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推出的南京保卫战史料与研究系列丛书,加深了我们对南京保卫战这段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南京保卫战中的悲壮故事,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我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书稿的写作之中。”
孙宅巍介绍,6 名年轻学者多数是 85 后,他们视野宽阔,吸收新鲜资料与理念快。" 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他们在对南京保卫战的研究中,尽快成熟起来。我相信,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