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苏州吴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万顷碧波中崛起“太湖生态岛”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15 16:55

淼淼太湖,水波不息。穿过渔洋山隧道,跨越太湖大桥,便登上了苏州吴中区金庭镇西山岛,一幅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在青山绿水间缓缓漾开。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的金庭镇西山岛,集吴中区山水之精华,是苏州乃至长三角、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绿色“后花园”。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调研吴中区时指出,要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将西山岛建设成高标准“太湖生态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金庭镇坚守生态红线,不断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秉持“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四位一体发展,精准对位“环太湖生态文旅产业带”生产力布局,积极践行环太湖生态“加减法”,绿色生态基础厚实,走出了一条“见绿又生金”的发展之路,一座高标准“生态岛”正崛起于万顷太湖中……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系统治理显成效

金庭镇地处太湖中心区域,拥有中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西山岛,是全国唯一的整岛风景名胜保护区,拥有长三角经济圈中极为稀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资源。太湖水域面积715.2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3.8%,自然湿地保护率54.3%……金庭正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氧罐子、水缸子”,“太湖绿肺”生态功能定位日益彰显。

今年,金庭镇规划建设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项目规划实施面积18平方公里,总投资3.2亿元,项目3年分为三期,一期南湾村落区,二期万亩良田区,三期缥缈汊湾区。各区将因地制宜建设强化型垂直流湿地、浅滩湿地等各类净化型功能湿地210公顷。

今年7月,消夏湾缓冲区项目一期南湾村落区建设启动。项目工程师冯桐介绍,项目将通过三道拦截体系治理约4平方公里区域内各类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项目建成后对太湖周边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缓冲区建设具有示范意义,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性治理的体现。“三期全部完成后将消减入太湖总氮102.8吨/年,总磷9.95吨/年。”

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是金庭镇为打造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亮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示范及长三角一体化水源保护、水环境提升的样板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可以休憩的湿地花园,提升周边民宿及农家乐品质,带动旅游业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示范,使太湖生态岛呈现“云雾蒸腾的山,清澈可人的水,风景如画的村”的景象。

效果图

保水护山,守绿兴岛。在金庭镇的空间布局中,生态涵养区的建设与保护不断加速。做好建设“减法”和生态“加法”,金庭镇不断优化空间布局。2015年开始,通过土地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生产能力、扩展生活空间、孕育生态效应。为推进生态保护,对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区域给予补偿,补偿范围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域,实现镇村等不同产权主体权益。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点从“水、陆、空”三方面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综合整治。

生态空间显著增加,自然生态得到全面保护和修复,江南水乡特色、传统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保护绿水青山、依靠绿水青山、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金庭人的行动自觉。 

提升生态人居水平,“生态立岛”深入人心

西山岛北端,建于秦末汉初的东村古村由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隐居于此而得名,张家湾是东村的一个自然村。“美丽村庄”建设以来,张家湾村大力改进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景观绿化、自来水管网、桥梁、村级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健身器材、小游园、便民配套用房、WIFI系统等设施一一完善。

张家湾村的变化是金庭镇生态人居水平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区镇三级政府持续加大生态型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先后建成太湖大桥复线、43公里环岛公路、45公里森林防火通道和76公里农村村庄道路,道路交通体系逐步完善,通达率有效提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不断优化。区域供水、污水和燃气管网、新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基本建成。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加强,新镇区医院、幼儿园、文体中心建成投用,代建房、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加快建设。

生态人居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如今,在金庭镇,生态立岛的理念深入人心。

打造“生态+”特色产业优势,发展呈现新亮点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金庭得天独厚的优势。水清山绿的同时,金庭镇也在思索着如何通过绿色发展,增强内生动力,推动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

一片树林,一条缓溪,几簇人家……深藏在西山岛最西端的柯家村,曾因交通闭塞,不为外人所知。环岛公路的开通让这个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小村落一下成为热门旅游休闲地。吃农家菜,采农产品,住精品民宿……这里的周末田园式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人居环境的大幅改善,为柯家村民宿产业的发展“栽下梧桐树”,虚舍精品民宿的落地生根更是让柯家村的农家乐(民宿)产业步入快车道。如今,柯家村已有农家乐(民宿)7家,当天可住宿游客人数可达150人左右,餐饮可同时接待人数更是超过300人。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禀赋的金庭镇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培育出一批网红打卡地,将自然山水、古村古迹和田园风光有机串联了起来。金庭镇还不断探索创新“生态+农文旅”新模式。通过打造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特色农品变文化商品”;深入挖掘“农文旅”产业链,实现“农业劳动变体验活动”;大力提升生态文化内涵,助推“绿色平台变生态品牌”,生态农文旅模式实现生态产业化经营。

今年1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了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二批)。金庭镇榜上有名,其发展“生态农文旅”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成为苏州唯一入选案例。

着力构建“两带三区一半岛”的产业布局和大生态文旅格局,打造“生态+”特色产业优势,金庭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亮点,展现着新活力,推动了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