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但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的杂技却似乎尚未真正迎来其新一轮的繁荣,甚至正在逐渐被边缘化。
“杂”指多样,“技”指技艺,杂技在现代特指演员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的表演性节目。笔者认为,杂技艺术既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但一定不能四不像。同样是尝试将西方舞剧与传统杂技相融合,《天鹅湖》成功了,但也有非常多的不成功。以某团的“芭蕾顶技”为例:节目本身全无剧情可言,芭蕾服装在演员们做高难度动作时丝毫体现不出美感,且几个生硬的入门级经典芭蕾舞动作让观众连连出戏......如此牵强附会,倒不如原汁原味。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在二十一世纪堪称“活化石”的杂技如何才能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呢?笔者粗略的总结了以下三点:
其一,恰如其分,拥抱经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用好、用活本土红色资源为例:在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南京市演艺集团编创了大型杂技剧《渡江侦察记》,该剧以“惊、险、特”的杂技艺术演绎了那段惊险动人的红色往事,让人耳目一新,收获如潮好评。
杂技剧《渡江侦察记》
再比如高空杂技秀《美猴王》。化装成蜘蛛精、孙行者的杂技演员们在钢丝上翻来倒去极尽刺激之能事,助演猪八戒则是憨态可掬令人捧腹。道具虽是极简,代入感却远胜重金打造的节目云云。
其二,多“措”并举,丰富审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谷泉曾分享过这样一个观点:传统是创造的集合,要以创造的方式进入传统;能够拯救传统的,唯有现代,害死传统的,正是传统。笔者以为,正因为杂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既难又窄的样子,所以即便是微变化不定也能起到大功效,关键在于心思巧。
当下,借助剧情、音乐、舞蹈以及各种声、光、电、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对杂技艺术进行包装无可厚非——“惊、险、特”是杂技艺术的筋骨,但如果只是“瘦骨嶙峋”怕也很难使“花心”的受众长情——前提是不可本末倒置、鸠占鹊巢。
其三,德艺双馨,久久为功。本世纪初,全国的杂技团陆续转企改制,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被投进了市场的大熔炉,尽管原则上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但杂技人才的青黄不接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杂技多半是童子功,有严密的师承传统。一方面,新时代的杂技演员要发扬工匠精神、守得初心,在提升自身综合质素的同时持之以恒练好“笨功夫”;另一方面,行业内须进一步加强在引才、用才、育才、留才等问题上的思考,勇于实践、积极探索。
事物发展都有其兴衰规律,之于文化遗产,要么保存、要么保护、要么发展,而只有发展才是活态的、有生命力的。笔者希望,杂技艺术能够攻坚克难,在改革发展创新之路上砥砺前行,直到再次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潘佳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