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物理、历史、地理三位老师共上一节航天课
2021-01-16 13:44

火箭升空的原理是什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探月的故事?卫星发射基地要考虑哪些条件?1月15日下午,南京第十二中学给同学们带来一节别开生面的融合课程,由物理学科带头人苏永庄、历史学科带头人郝绪兵、地理学科的新星老师林欣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共同讲述“‘嫦娥五号’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汽车通过拱形桥,当汽车达到一定的速度,汽车是不是会飞起来?”物理老师苏永庄说,“当我们把地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拱桥,火箭达到一定的速度也可以飞起来。这就是我们物理课上学到的力和速度。”苏老师还带来了地球仪、火箭模型等模拟了“嫦娥五号”升空,绕月旋转并采集月壤的过程,并把万有引力、加速度等物理知识自然融合进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人探月的历史吗?”历史老师郝绪兵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到嫦娥奔月,到明朝的飞天勇士万户到新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被美国海军次长称为“一个人能抵5个师”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同学们。钱学森突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毛主席接见他时问他:“为什么执意要回国,美国的待遇这么好,回来后悔吗?”钱学森却异常认真地说:“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我国一共有几个航天发射场?你知道基地的选址有何要求?”“‘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能种菜吗?”地理老师林欣从航天发射场的选址以及月壤的用途角度启发同学们思考。“月壤不含有机成分,而且非常干燥,不能种菜!但,别失望。科学家发现,长期的太阳风给月壤注入大量氦-3,这是一种未来可能进行热核聚变发电的清洁能源。”林老师的课风趣生动,巧妙融入地理知识,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

南京第十二中学党委书记王吉群表示,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大成智慧学”成为当下各领域深入研究学习的、有着重要意义的一项课题。“大成智慧学”要求打通界限、总揽全局、相互促进——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作为百年名校,十二中一直行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今天的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学”的实践探索。“这样的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教学,可以让孩子们在同一节课上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更好地发散思维,开拓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信孩子们在十二中三年的学习能成为一个集大成的学习者,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航空航天的建设,服务于我国科技强国的建设,更好地让孩子们成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的梦之队。”王吉群说,十二中希望通过类似的课程探索,创建南京第一所“钱学森学校”,这不仅是一个荣誉,更重要的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含金量的一个评估。学校想通过这个尝试,更进一步激活百年十二中厚重的文化底蕴,通过十二中这么多年来对于课程教学的精耕细作,借助于“钱学森学校”的科学定位和内涵,让十二中的课程改革走得更加深远更有意义。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