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腊八粥的习俗宋代才有
来源:扬子晚报
2021-01-21 08:04

   昨日,农历腊月初八,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腊八节”。提到腊八,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腊八粥”,但对它背后的历史可能了解就比较少了。腊八节的习俗是从哪来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过腊八节是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梁博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腊八的传统 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

  梁博士告诉记者,庆祝腊八这一习俗,比绝大多数的传统节庆出现得都要早。根据记载,腊八习俗的历史很可能要追溯到上古的炎黄时代。

  据《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历法和现在不一样,蜡祭其实是新年的庆典,并没有被规定在腊月初八。人们在年终岁尾的时候,结束了一年的辛勤劳作,聚在一起祭祀天地祖宗、共享美食,想为来年讨个好彩头。不过,到了汉代,“蜡祭”的名字渐渐转变成了“腊祭”,时间也确定为冬季之后的第三个戌日。

  随着国家系统的成熟,盛大的祭祀活动一般都由官方举行,民间则多半把“腊祭”的日子——“腊日”当做一个节日来过。到了南朝,已经有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明确记载,“腊八”传统就真正定型了。

  原先腊日的习俗

  不是喝粥而是打猎

  “在汉字产生的初期,很多形近字意思不分。像‘蜡’‘腊’‘猎’三个字,就出自同源。”梁博士介绍,其实,腊八节最初的样子,和古人打猎的习惯密不可分。

  上古时代不像现在,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生产能力让我们过冬。那时的冬季天寒地冻,没法生产粮食,此前收获的粮食也未必够吃。因此,打猎就成了冬季必要的生产手段。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意思是人们在腊日打猎,用猎物来祭祀先祖。而此时吃不掉的肉类,也会以风干、腌制等方式保存下来,用以度过寒冷的冬天,这就是“腊肉”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汉唐时代,腊八节是没有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倒是打猎之风一直在被沿袭着。”梁博士引用了盛唐诗人岑参的诗《玉门关盖将军歌》中的一句,“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这句诗就记载了一位将军腊日射狐的事迹。

  腊八喝粥

  是宋代佛教产物

  而关于“腊八粥”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宋代。梁博士说,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提到:“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可见,腊八喝粥的习俗是从寺庙中传出的,与佛教的兴盛有关。

  “今天的人们已经破除迷信,不太讲那些神仙鬼怪的东西了,但很多广受欢迎的习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在腊八节这天喝五谷杂粮、干果鲜果煮出的八宝粥,也成为了它最大的标志。”梁博士解释道。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