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问诊”农田、在家上“名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省政协委员董涛:为乡村振兴配上“信息化”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1-27 17:03

城市的优势资源怎样延伸至乡村?怎样让智慧农业、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成为现实,让孩子们在乡村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记者发现,乡村振兴成为2021江苏省两会的热点话题。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董涛1月27日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发言时提出了建议,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业带百业”,以“新基建+”打造乡村振兴的数字新引擎,建设有差别无差距的城乡社会。

5G、物联网、云、大数据……

城里有的,乡村也“配齐”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董涛经过调研发现,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供给尚不充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助推器、加速器。董涛建议,“加快普及新技术,用新技术推进水利、电力、公路等传统基建的数字化改造力度,实现乡村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将数字化技术向乡村延伸,建议尽快将通信基站、管道、杆线、机房等建设全面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董涛在发言中表示,要加快新业务和新应用。“通过数字助力,城乡名校互动联合,可以让孩子同步上‘名校’。”通过AR眼镜,专家可以远程对农业生产进行‘会诊’以及技术辅导,甚至可以用无人机打农药等,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他建议,“针对乡村的现实需求和痛点难点,要加强5G、物联网、云、大数据、VR/AR、无人机、人工智能与农业、教育、医疗、旅游、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帮老、帮农村追上时代

开拓订单型商业模式,扶贫“造血”

加快乡村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帮一帮老人。董涛提议,将提升乡村人员的“数字化生存能力”纳入普遍服务,引导和鼓励公益组织、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党员活动中心、电信营业厅、快递服务点等开展常态化、多形式的新基建交流培训;加强 “数字反哺”,推进手机终端、APP等进行“适老化”改造,满足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服务新需求。

最后,董涛建议,可以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的销售模式,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作为央企,帮助农村开拓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订单式、定制式、共享式,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董涛举例称,涟水县高沟镇前进村是江苏电信的定点扶贫项目,我们通过1000亩土地的流转方式,订购这些土地中产出的大米,让农民收入有保障,实现了持续可再生的扶贫模式。

“未来在中国的农村,既有乡愁,有蓝天碧水,也会有城市一般的生活配套,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城乡有差别,但无差距。让你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与世界脱钩。”董涛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冲

拍摄、剪辑:朱信智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