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去南京博物馆看一场生肖展览,经过12年不间断的持续,显然已成为南京市民迎接农历新年的新年俗。
从2009年开始,到即将迎来2021农历辛丑吉年,南博生肖专题展已然度过了一个轮回。今年,南京博物院特地将十二生肖文物汇聚起来,组成“大团圆”家庭,举办了“十二生肖闹新春”展览,讲述十二生肖故事,呈现十二生肖文化。今天,记者提前走入现场,展览展陈文物类型包括瓷器、青铜、玉器、年画、书画、竹木等等,涵盖南京博物院藏所有艺术门类,223件套文物中一睹十二生肖的小秘密。
东周出现的十二生肖在东南亚多国都通用
在中国,十二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它发萌于亘古,是先民在翘首观天的奇思妙想、对动物图腾的崇拜和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些动物或是为先民们提供食物或生产生活上的帮助,满足日常所需;或是让先民们产生畏惧和警醒的生物,成为激发生存的动力;或是成为先民们文化和精神象征,以此敬畏天地,寄托情感。
古代中国纪年有“干支纪年”“太岁纪年”和“生肖纪年”。“太岁纪年”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后被“干支纪年”所取代。“干支纪年”“生肖纪年”至今仍在使用。据文献推测,干支纪年大致起源于夏商时期,因使用方便,沿用至今。“据考证,十二生肖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有动物形象对应地支,到汉代《论衡》一书中记载的十二生肖,基本与现代无差。”展览策展人谢博介绍,生肖纪年主要流行于民间,出现时间不详。东周时期,各类文献零星出现生肖动物和干支联系在一起的文字,秦代竹简则证明地支和生肖动物已逐渐形成完备的体系。
谢博介绍,生肖纪年是民间生活所需。民间候气知时,主要靠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即所谓物候,如草木陨落、飞鸟迁徙,而不是天象。十二生肖伴随于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从众多动物的名单中选出,最初并不固定。而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以地支解释十二生肖,按顺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狗)、豕(猪),形成循环,并广为流传。
在古代中国,生肖文化传播范围甚广,还见于楼兰、疏勒、于阗、龟兹、粟特等西域古国,流传于突厥、回鹘、蒙古族、藏族、彝族等人群。另外,日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等国也有所谓的“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文物蕴含辟祸祈福之意
展览入口设置别具匠心,展柜里陈设了一组十二生肖动物雕件,都是历代以玉石、玛瑙、水晶等材质雕刻而成的饰件,巴掌大小,小巧别致。而铜镜也成为此次展览中大量出现的文物藏品。
“像铜镜、铜鼓出现了12动物的形象,应该是在唐代的时候开始盛行的,几乎所有铜镜上都会有四神、十二生肖和八卦这三种元素,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是跟人们就是祈求辟邪或者说叫辟祸,然后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其实是有关系的。”谢博介绍,“类似的还有压胜钱,也是蕴含了古人祈求大吉大利的心愿。”
展览的第二部分展陈了十二生肖各自相关的文物,在与龙相关的文物展示柜里,一件明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纹盖罐颇为瞩目,釉色分明,谢博介绍,这是十分典型的明代嘉靖时期的瓷器。“因为明代嘉靖瓷器有个特点,它是用回青料,回青料发色的特点是发紫色,类似于符号一样的这个线条,其实这是一个变体的寿字,这个变体的寿字跟道教其实也是有关系的,体现出明代嘉靖皇帝他对道教的信奉。”
重磅南宋画作春夏秋冬四季展现牛
今年是牛年,与牛相关的文物自然是重头戏,竹雕牧童骑牛、青玉卧牛、山水牧牛水池雕瓷等等,约有40件套。在中国,牛一直是美术的重要内容。
在汉代,画像砖中多有耕牛的形象,陶塑中有大量的牛车或牛俑造型。六朝时,名士陶渊明曾绘《双牛图》明志。唐代以后,牛进入传统绘画,成为画家喜爱的题材之一。目前传世最早的画作是唐朝的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韩滉《五牛图》。《五牛图》堪称画牛画经典,神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富有思绪。南宋的李迪《风雨牧归图》则完全是纯粹的诗情画意的表达。二十世纪以来,鲁迅、郭沫若等人诗咏牛的精神,寓涵着“孺子牛”的民族精神,画牛从而具有更强的象征意味,所以画牛高手李可染,斋号“师牛堂”,图赞牛的苦干精神。
而此次展览中,最重磅的是南宋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春牧绘春野柳坡,夏牧绘高树浓荫,秋牧绘霜叶满地,冬牧绘雪地残草,全图画树木用笔粗简,画牛则精细勾描。
“它分4卷,一个是从春夏秋冬四季来展现牛的形态,其实可以看到画上面这个牛的毛发,包括它的形态,树木的落叶,还有包括前面牧童的人物造型,其实都刻画得很细腻,其实可以说它既有艺术性也有写实性,从这个画风来判断应该是一幅南宋的院体画的作品。”谢博介绍。
与牛相关的风俗更加丰富多彩
有关牛的风俗,在中国各地更加丰富多彩。
南博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凡在农耕地区,都有斗牛的习俗。汉族地区,以浙江金华最为有名。从每年春播结束后的“开角”进行一年中的第一次斗牛,一直延续到次年春耕前“封角”的最后一次斗牛,除农事大忙稍有间断外,几乎是一月一大斗,半月一小斗。
壮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脱轭节,给牛吃五色饭和甜酒,唱牛歌:“世人听我说缘由,兽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出力,适时耕种求全收,规劝世人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布依族则在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让牛休息,喂糯米饭,唱民歌:“九名九姓独山州,南郊紫泉北石牛,年年四八牛王节,家家花饭摆门楼”。仡佬族在农历十月初一为牛过节,称“牛王节”或“牛神节”。
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南方侗族地区,流传有大量与牛相关的习俗。立春日“舞春牛”,迎新春,祈丰收。人们用竹篾编制春牛,由两个青年人藏在牛肚中舞牛,后面跟随或挑筐提篮或操犁作耕地状的寨民,到各家各户翻舞祝福,主人则鸣炮摆茶表示谢意。六月初六为洗牛节,杀鸡杀鸭为牛庆,家家牵牛走河清洁,追求五谷丰登。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