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10日讯(记者 薄云峰)春节前夕,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附近的武警南京支队执勤六大队执勤十六中队,该部队有着一个让广大市民通俗易记的响亮名字——南京长江大桥守护部队。该部队具有光荣的历史,成立至今已有52年。今年春节期间,该部队积极响应疫情防控的要求,49名武警官兵将在长江大桥上光荣和神圣的执勤守卫岗位上过个吉祥团圆的幸福年!
荣誉墙上的“大桥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薄云峰 摄
走进该部队的整洁营房,营房的操场上竖立着一块画有南京长江大桥图案的荣誉墙。一桥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图案,以及标志性的桥头堡的图案给人印象极其深刻。荣誉墙上写着红色的大字,伴随着守桥部队“大桥精神”的四句话——“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不辱使命的敬业精神、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思回报的奉献精神”既反映了守桥部队全体官兵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也是守桥部队52年以来,历年守桥官兵的风貌展示和气质总结。
薄云峰 摄
在部队的营房里,战士们的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标准规范;每个战士的毛巾、刷牙杯子、牙刷、香皂盒摆放得整整齐齐。“在我们部队,每名战士一进入营房,就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规范的作息习惯和军容军纪,这也是我们全体官兵的细节追求。”部队的相关负责同志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除夕和家人视频连线“云团圆”
张志翔,今年24岁,老家在徐州市邳县。他2016年应征入伍,目前已是中队的中尉排长。作为共产党员,他对于南京长江大桥守护部队有着深厚质朴的情感。“在我小时候,我就看过南京长江大桥的宣传画,恢弘大气的长江大桥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我入伍后到了守桥部队,我感到特别自豪。我的爸妈也经常告诉亲戚和同事,我的孩子的工作岗位可光荣和神圣了,他在守卫南京长江大桥!这时候,亲戚和朋友们都会给我爸爸妈妈投来羡慕的眼神!” 张志翔说。
2020年1月,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当时在邳县休假的张志翔积极响应部队号召,迅速赶回部队。“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没有回家。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全体官兵全部在营房,不休假、不回家。除夕晚上,战友们一起动手包饺子,在部队大家集体过春节其实更温馨更团圆!”
守桥部队的战士们纷纷表示,除夕的时候,我们将和家人们视频连线,大家通过网络,向家人问个平安,道个祝福。这个春节注定不寂寞,更温暖;注定会更有意义,成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望着长江水,想起远在四川宜宾的老家
老家在四川宜宾的曾兴桂,今年27岁,军衔是上士。2011年12月,他从宜宾的南溪二中应征入伍。入伍之前,曾兴桂从来没有离开过宜宾。他老家距离南京2000多公里,乘坐绿皮车要50多个小时。参军后,他来到与老家地貌迥异的江南水乡——江苏大地,来到被誉为“中国人的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做守桥战士,“每天在大桥上和战友们执勤,看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我更是心潮澎湃。长江的上游就是我的老家四川宜宾,与长江结缘的神圣情愫让我感到做一名守桥战士很光荣!” 曾兴桂说。
薄云峰 摄
与曾兴桂一样,今年25岁的列兵张童老家在云南玉溪。去年他从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大学毕业后,相应号召,光荣应征入伍。2020年9月至12月28日,他在新兵连锻炼,此后来到守桥部队。目前他完全融入部队大家庭,和战友们朝夕相处,结下深厚的情谊。对于牛年春节,张童有着美好期待。除夕他将通过视频连线,和远在云南的家人进行交流。“部队大家庭很温暖,我要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家人,让他们放心!” 张童说。
毛主席1968年亲自批准组建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守护部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守桥部队目前有49名武警官兵,其中4名干部,45名战士。官兵们对于部队都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建成并正式通车于1969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桥梁,因此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争气桥”。官兵们表示,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同时也是国家级不可移动文物。对于能守护南京长江大桥,他们倍感荣幸。
南京长江大桥守护部队的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该部队具有光荣的历史,1968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组建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守护部队。52年来,守桥官兵始终把大桥视同生命,先后排除各类重大险情400余起、查获各类危险品千余件、救助困难群众数千人,完成重大临时勤务300余次,确保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绝对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部队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二次,900多人次立功。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