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为什么“牛”?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2-15 16:29

“金陵春归处,牛首山水间。”南京牛首山,藏着一座天上宫殿。远望云雾缭绕,近观奇伟瑰丽。

图片

“春牛首”将近,牛头禅文化园前的樱花又将绽放枝头。踏上石阶,瞻仰一代高僧法融法师。青山环绕处,水波掩映间,一禽一鸟都是嘉宾,一花一草都有禅意。在竹叶随风摇摆发出瑟瑟声中,来感受神秘与静谧。

佛教圣地:牛头宗的发祥地

唐朝贞观年间,一位高僧风尘仆仆地从蕲州来到金陵牛首山,他是禅宗四祖道信大师。禅宗从何而来呢?

东汉初年,印度的佛教跋山涉水一路东行,当天竺高僧的白马千里迢迢地驼来佛像佛经,当一座座寺塔耸立在黄河、长江两岸时,一批学者只是焚膏继晷地翻译佛家经典,一批僧人只是风餐露宿地推广这一舶来品。在他们眼里,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信徒皆一家,踏入此门都姓释。

300多年光阴流转,炉香飘荡在贵族平民之家,钟声回响在庙堂山林之间,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几乎席卷天下,与儒教、道教成三家鼎立之势,又彼此渗透、融合。兴盛之日,分裂之始。到了隋唐,茫茫九派流中国,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三论宗等各举大旗,高僧辈出,繁花似锦。其中禅宗在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的各个领域,播散下智慧的种子,在中华土地上生根发芽。

达摩,印度人,自称是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

南朝梁年间,他从印度飘洋过海来到广州。佛教的狂热“粉丝”梁武帝听说“大伽”来华,马上派专使南下迎接。然而,两人见面后话不投机,达摩见他外似虔诚,内实无知,悄然渡江北上,在洛阳、嵩山一带传法,成中国禅宗的始祖。其后传承者依次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两大弟子为慧能和神秀,慧能留名千古的故事是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

这里说的是四祖道信。

唐朝初年,他在蕲州(今湖北蕲春)黄梅县西的双峰山造寺传法,远眺牛首山上气象不凡,猜测山中有高人,因此不远千里来到金陵拜访。

在山中一石室内,道信见到端坐的法融。法融旁若无人,不回头看人一眼。

道信问:“你在干什么?”

法融答:“观心。”

道信问:“观心的是何人,心又是什么东西?”

法融一时语塞,知道遇到高人,立即起身作礼,请道信为他说法。

两人机锋不断,道信最终在石头上写了个“佛”字让法融坐,法融不敢。道信道:“你学佛那么久,怎么有畏佛之心在?”

法融反问:“何者是佛?何物为心?”

道信答:“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法融茅塞顿开。

正如一首偈语所说:“观者何人心何物,本来这个不须寻。百花落尽春无尽,山自高兮水自深。”

道信将禅宗的方便法门传给法融后,返回黄梅双峰山。临别时他对法融说:“传自达摩祖师的衣钵只能付嘱一人,贫僧已付与弘忍了。不过你可以自立一支。”

法融于是在牛首山创宗,称为牛头禅宗。

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徒县)人,生于594年,从小天资聪慧。

他19岁避世句容茅山,剃度学法。后来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宗。三论宗是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主张“一切皆空”。大明法师圆寂后,法融云游各地。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李渊平定了吴越,宰相房玄龄七次上书皇帝,认为僧人太多影响了国家的劳动力。因此要求大量的削减僧人,提出一个县只能有一座寺院,一座寺院内只能有三十位僧人,其他的全部强制要求还俗。当时30岁的法融大师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商量后,破例让僧人继续修行。

唐贞观十年(636年),他来到了南京牛首山幽栖寺,在北岩下搭建了一个茅棚做为禅室,朝夕参究,上百余人聚集在法融的座下。

他生性柔和,温言悦色,但一心只想修行,走路很慢,打坐时既不合掌也不理人,旁人称他为“懒融”。

法融自遇道信后,佛法日益精进,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当他入定时,常有鸟兽闯入茅庵,法融饲以食物,与鸟兽和睦相处,当鸟兽生病或受伤时,法融给予治疗。

曾有一条巨蛇,爬到洞口,盯着法融,法融视若不见,凝心静坐,过了一夜,长蛇自行退出。山中曾经有猛虎,法融来到后,猛虎不再伤人,甚至有二虎立于门前,互不畏惧。山中的鹿群也纷纷来到室前,听他讲法。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54岁的法融在隆冬的十一月讲经,白雪皑皑而降。天地森幽、万物凝结,正当他在讲《法华经》时,在寒冰中绽开了两朵芙蓉花,闪着金色的光芒,盛开7天后,消失在冰雪中。

信徒说他:“行如龟,视如鹤,声气深远,如由地出。”当他讲解《大集经》时候,听经大众达3000多人。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64岁的法融于正月二十三日在建初寺圆寂。

信徒们为了纪念法融,把幽栖山改为祖堂山,佛家称“江表牛头”即指此。 牛头宗在法融以后又延续了五代,史称牛头宗六祖。

牛头宗讲究排遣多言,著眼于空寂。“虚空为道本”“无情成佛”与“老庄”“玄学”融为一体,为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推波助澜。

风水宝地:保护朝廷安危

牛首山高248米,因东西双峰形似牛角而得名,《金陵览古》曰:“遥望两峰争高,如牛角然。”

公元317年,从北方南下的司马睿在王氏大族的鼎力相助下,暂时告别了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日子,登上了皇帝宝座。有权了总要摆摆威风,他想在都城的正南门外新建双阙,以示皇权的至尊无上。

丞相王导认为,国家初定,财力空虚,不宜大兴土木。 有一天,他陪司马睿乘舆车出南门,眺望远方,看到牛首山双峰对峙,景色壮观,正对宣阳门,就指山峰说:“这就是天阙啊,何必要再建一个。”

司马睿听懂了他的意思,还是先束紧腰带艰苦创业吧。“天阙山”的美名从此流传开来。

到了南朝梁末年,梁武帝因叛乱饿死台城,他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平定叛乱后继位,史称梁元帝,大才子徐陵作《劝进梁元帝表》,中有“南望牛头,方称天阙”之句,可见“牛首山”已成天阙的象征。

到了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晚上住在牛首山时,发生了一件“牛首吼”的奇异事情。

武宗一生好色、好玩、爱冒险,做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明朝盛产奇葩皇帝,他是其中一个。

他喜欢微服私访,到处乱窜,虽然宫中嫔妃如云,他却喜欢强幸民女。北方的边关大漠逛得差不多了,感觉没意思,一心想到江南看杏花春雨。没想到机会来了。

武宗的无厘头表演,让江西宁王朱宸濠找到借口,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朱宸濠声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率军反叛。明武宗大喜,终于可以亲览江南秀色了,宣布御驾亲征。为防大臣叽叽歪歪、啰里啰嗦,下旨“再言之,极刑”。八月二十二日,明武宗从京师出发,率领京军、边军精锐数万人浩浩荡荡南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宸濠志向远大,实际土鳖对王八,口碑更差。更巧的是,天才王守仁横空出世,靠着声东击西、虚张声势,几乎凭一已之力,只花35天就平定10万叛军,活捉朱宸濠。

明武宗接到消息,不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旅游机会。佞臣提出,让王守仁把朱宸濠放归鄱阳湖中,等待明武宗亲自擒获。王守仁怕江西受骚扰,将朱宸濠押解到杭州,交给太监张永,由张永把他押解至南京献俘。

当年底,明武宗抵达南京,吃喝玩乐,停留了八个月之久。

有一天,他住到了牛首山,晚上忽然军队突然炸营,发生什么了呢?

关于这个突发新闻的记载有不同版本。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记载:“正德十五年六月丁巳朔,上在南京。一日,驾幸牛首山,宿焉。诸军夜惊,左右皆不知上所在,大扰,久之乃定。传者或谓江彬将为逆云。”

意思是:执勤的侍卫被吓到了,人心惶惶,亲卫们都不知道明武宗在哪里,一直到半夜才安定下来。大家都在传可能是江彬要叛乱。

明朝文学家何良俊的《四斋友丛说》的记载却有了变化:“江彬欲行异志,而山神震吼达曙,彬惧慑不敢举事。”

在正史里,对于原因只是点到为止,也没有任何根据,江彬只能算是嫌疑人,而何良俊几乎等于法官,确定江彬就是主犯。

他们所说是真的吗?来看另一个版本。

明朝文学家周晖专记明初以来的金陵掌故,上到国朝典故,下至街谈巷议,他的的特点是,凡事有考证,不妄议、不瞎猜。在《金陵琐事》中说,当天晚上明武宗住在牛首西峰祠堂中,因为侍从侍卫军队有几千人。和尚们挤得没有地方住。一个叫明智的和尚,跑到塔殿台基上睡觉,晚上翻身的时候掉了下来,于是大叫一声,没想到惊动三军,一夜传呼不息。

明武宗朱厚照彬听说后,想治住持和明智的惊驾之罪。兵部尚书乔宇为了救这两个僧人,就托词说是“山灵夜吼”,武宗见这是天意,才将住持与明智放归牛首。

但才接近事情的真相,却越传越玄,最后都把账算到八竿子打不到的江彬头上。为什么呢?

江彬是武宗的亲信,恃宠擅权,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让武宗玩得开心,帮武宗物色民间美女,借机强取豪夺,陷害廷臣、渔肉百姓,搞得天怒人怨,所有人对他都恨在心里。

晚上一阵骚乱,大臣正好借题发挥,让江彬背这个锅,说江彬故意在半夜制造骚乱,想要趁乱杀死武宗!后来联想到“证据”,说宁王朱宸濠虽然已经拘禁在江上舟中,但还活着。言外之意,江彬很有可能与宁王勾结,阴谋废立。幸好有牛首山的山神庇佑武宗,发现了江彬的不轨举动,于是大吼一声,警告江彬,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其实这些都是网上传言,代表着对小人的恨、对神山的敬。

只过了一年多,到了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崩于豹房,只活了31岁,大学士杨廷和请太后下诏收捕江彬。世宗即位,将江彬磔刑处死。

可见牛首山为除佞臣,也暗中“出了一把力”。

风景胜地:云雾缭绕如仙境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兵分二路渡江,连破建康等重镇,在江南遭到激烈抵抗,第二年无奈北撤。岳飞在牛首山到韩府山一带筑垒伏兵,大败金兀术。近900年过去,岳飞抗金故垒遗存至今。

和朱元璋经历相似的李昪出身微贱,六七岁时,父母先后去世,由伯父李球带到濠州。他浪迹濠州开元寺时,偶然被吴国奠基人杨行密看到,收为养子。从此一路开挂,创下了南唐基业。烈祖李昪和皇后的钦陵、儿子李璟和皇后钟氏的顺陵,就在牛首山脚下,史称南唐二陵。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墓位于牛首山的正南方,相对的正北处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都是郑和随从的后人,世世代代为他守坟,为此明朝皇帝特赐他们姓郑。每到清明时候,村民们都会聚在郑和墓前上香祭祀。

明清年代,牛首山遍种桃树,阳春三月满山桃花争艳,又有大量洁白的绣球花点缀其间,美不胜言,自明代始即称“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南京也有了“春游牛首,秋游栖霞”的老话。

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牛首烟岚”,指牛首山山间云雾缭绕、山谷幽深。形成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牛首山常年多雨,烟雨朦胧,烟岚在山峰间飘来荡去;二是当时牛首山寺庙繁多,香火旺盛,青烟袅袅升起山谷间,恍如人间仙境。

如今的牛首山,北门高高矗立的圣象,是释迦摩尼乘坐的坐骑,选择12尊代表着岁月轮回,生命不息。

依山而建的佛顶寺,一对牛角屹立在屋顶。每个檐角下悬挂着一只黄铜制作的风铃,微风吹过,清脆声飘向远方。

佛顶宫,大穹顶如同天下落下的佛祖袈裟,小穹顶如同佛祖发髻,单个如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的供养。

走进宫内,似进入涅槃状态的佛祖安详地侧卧在莲花台上,千尊佛像似洪荒宇宙洒下的漫天星辰,菩提树于袅袅烟岚中开花……释迦牟尼的头顶骨舍利,也是全世界唯一一枚佛顶骨舍利,就供奉在此。

佛顶宫坐落在牛首山西峰,加上佛顶塔,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又见“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

法融圆寂后的100多年,到了唐文宗大和三年(829),润州牧李公集出资,交由秣陵令如符建“牛首山祖融大师新塔”,塔成后请大诗人刘禹锡作《记》。正是因为“诗豪”的《记》,弘扬牛头宗派,使得牛首山声名大振,香火永传。

刘禹锡名扬天下,但一生屡遭谪贬,学佛让他苦闷中保持乐观。他曾写给好朋友白居易一首诗《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结尾四句是“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世事纷扰,皆有原因,不如保持一颗平常心。即便在洛阳身处困境,无所事事,也不要辜负美好的风景。

春天已近,陌上花开,来牛首山吧,把希望和光明握在手中,把缘份和念想种植在春光里,只要愿意,一切皆可抵达,仿佛把满世界的风韵揽入怀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