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辛德贝格与南京——过去·现在·未来》融媒体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幕。以独具创新的水彩画和融媒体叙事手法相结合的形式,叙述辛德贝格在南京106天的义举。据悉,展陈将持续到 3 月底。
60幅图片带你了解辛德贝格与南京
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和卡尔·京特一起,在江南水泥厂周边设立难民营,在江南水泥厂建立难民医院,与南京城内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建立联系,使遭受侵华日军暴行的近 2 万无辜难民得到保护和救治,成为南京的“丹麦英雄”。在南京的3个多月,辛德贝格见证和记录下日军暴行;几经挫折仍坚持为炸伤的孩子求得治疗;即便离开中国后,依然心系难民,向世界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
他身上有人性的光辉,他的义举令人动容。为纪念辛德贝格诞辰110周年,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师生以南京大屠杀史实为背景,以法国南锡国立高等艺术和设计学院离岸学院院长保罗·德沃图与得译工作室作家夏意兰共同撰写的故事剧本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
辛德贝格手持丹麦国旗站在江南水泥厂难民营里
保罗笔下的虚构人物“红衣小女孩”贯穿整个系列画作,是辛德贝格在战火纷飞中渴望留住的一抹鲜亮色彩。展览以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展开故事,以独具创新的水彩画和融媒体叙事手法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叙述了辛德贝格在南京106天的义举故事。
60幅图片生动展现了他辗转于难民营和医院之间,与日军周旋,运送伤员,收集物资;总是挡住日军的刁难和挑衅,成为难民的保护神,被大家亲切的叫做“辛佩”。他奔波在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将每一处见闻都拍摄下来。尤其是辛德贝格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令人动容。带着被日军炸伤的小男孩,加速冲过日军的岗哨,往医院飞驰。小男孩变成了老年人,他仍感恩,因为辛德贝格的义举,他得以保留年少的希望和勇气。
这种黄玫瑰叫“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2014年,新闻里的丹麦女王捧着辛德贝格黄玫瑰,中国和丹麦仍讲述着辛德贝格的故事。辛德贝格先生的侄女玛丽安为了纪念他在南京的英勇事迹,培育了一种黄玫瑰并命名为“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花展设计师郑翕文,以辛德贝格的事迹为背景,以黄玫瑰为素材,创作了花语作品《希望在蔓延》。
她告诉记者,“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是一种生长在丹麦奥胡斯市的玫瑰。为了纪念当地人辛德贝格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中国难民的救助,当地政府在2004年以南京及辛德贝格之名命名了该种玫瑰。”
84年前,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至暗时刻里对难民们给予了极大的庇护,当时的江南水泥厂难民营更像是诺亚方舟,承载着人们对生的渴望,那里有希望在蔓延。
本次花语作品用铁丝架构成条条框框,形似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窗棱,也代表着难民们的苦难岁月;以最平凡且象征一线希望的稻草、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编织成数根长绳,从条条框框向外蔓延;以110朵辛德贝格黄玫瑰点缀于长绳上,寓意着对辛德贝格诞辰110周年的纪念。吾辈不忘历史,更要一同努力,让和平的光芒闪烁。
期待更多符合时代特点的视觉产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生代表张逸说,因为辛德贝格的正义,让丹麦与南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能够有幸参与到这次画展,用一杆画笔谱写出中丹友谊交响曲,用我们的真诚和热忱来致敬辛德贝格崇高的英雄精神,弘扬出“爱无国界,共筑和平”的理念,这应该就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对国家做出的小小贡献吧。希望本次展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人性大爱的力量,希望中丹两国的合作和情谊可以不断延续。
2014年4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辛德贝格先生的侄女玛丽安栽培的“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也在纪念馆的和平公园盛开。前年,纪念馆曾与辛德贝格先生的家乡——奥胡斯市同步举办《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南京的“丹麦英雄”》双城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对辛德贝格以及众多国际友人的贡献,我们永远铭记。本次展览以故事剧本为叙事方式,对辛德贝格先生在南京的106天进行刻画。我们希望能够以此为起点,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点的历史视觉产品,共同为世界记忆、家国情怀贡献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赵雨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