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新长篇《文城》讲述一个发生于清末民初时的故事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2-22 14:01

新年伊始,文学界一条重磅动态引人瞩目: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2月22日,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华最新长篇小说《文城》开启全网预售,这距离余华上一部长篇作品问世已经过去了8年。

一个发生于清末民初时的故事

这是关于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

《文城》讲述的是一个发生于清末民初时的故事,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的时代,延展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故事的主人公叫林祥福。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余华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这一次的故事是这么开始的:“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文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这么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我们会在这部新作里看到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

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在《文城》之前,余华已出版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和《第七天》五部长篇小说,其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文学奖项。

新作广受盛赞

“那个让我们激动的余华又回来了”

《第七天》之后,关于余华写清末民初时的那个故事,文学圈也等待了许久。一些评论家先睹为快,评论家杨庆祥第一时间阅读了这部新作,他赞叹道:“《文城》证明了他依然是中国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文城》的故事牢牢抓住了我,那个让我们激动的余华又回来了!”在这个故事里,余华写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纪小美与他笔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驯良却叛逆。她在命运推动下的每一次选择、她在那个慌乱时代的幸与不幸,都更加牵动读者心弦。“从庚子到辛丑,一百二十年前的一幕人生的悲剧烛照映衬着一百二十年后的人类大悲剧。”评论家丁帆感慨于这样宏大的时空设置,“让我们唯一能够记取的历史遗训就是:无论在任何灾难面前,人类只要人性的底线尚存,真善美终究是会战胜假恶丑的,这才是人‘活着’的真理性,唯有悲剧才能深刻地阐释出这样的人生意蕴。”

新作《文城》将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以时而细腻舒畅、时而勇猛锋利的笔触,夹杂独特的黑色幽默,谱写一曲如诗如歌、如泣如诉的浪漫史诗。尽管同是书写命运以及与命运交锋的人,余华的作品之间却有很大不同。早期的短篇小说总是闪出道道冷厉的光,而后的作品中,温情与爱意汇成暖流。那时的余华常需要向读者解释,那个在苍凉冷厉中穿行的余华为何失踪。《兄弟》出版后,余华自我调侃道:“《兄弟》出版之后的余华也许要对两个失踪了的余华负责,不是只有一个了。”而小说《文城》则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