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故宫又出了一套让网友们口水直流的文创!那就是镇国之宝,《清明上河图》的首款周边立体书!要知道,几乎可以用镇国之宝来形容的《清明上河图》,在故宫也是每隔十年才展出一次!每次想看都得挤破头皮!2015年故宫特展《清明上河图》,就在撤展前一天,还有上千游客彻夜排队至凌晨!这幅传承千年的古画藏着太多魅力!你要细品的话,可能一天一夜都品不过来!所以借着紫禁城落成600周年,以及《清明上河图》重新发现70周年之际,故宫干脆放了个大招,让你直接把《清明上河图》“带回家”——《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立体书套装》出版上市。
据记者了解,这套书在摩点众筹独家上线的时候,不出意外地遭到疯抢!一分钟就达成10万众筹目标,最终众筹金额突破了210万!而且上市后口碑也极高,豆瓣评分也高达9.0。
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到底好看在哪里?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画作之一,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精心绘制,当时是专门献给宋徽宗的作品。要知道,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个艺术造诣极其高的人,能被他看中珍藏的画,本身艺术水准就是极高的。这幅长达5米的画卷,生动传神地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大到城楼、房屋、桥梁、船只,小到牛、骡子、驴等牲畜,都跃然于纸上,无比清晰的细节简直如相机般还原了都城的盛况。
除了艺术价值,它还为研究北宋时期风土人情提供了非常优秀的史料,要知道,它可是世界上仅存的、展现北宋时期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艺术作品,甚至形成了“《清明上河图》学”!比如那段最知名的虹桥,是木桥,画中桥身结构都非常清晰,要知道比起石拱桥,木桥的结构可复杂多了,需要无比精妙的设计,用一根又一根的重木通过摩擦力和重力去承重,画中桥上虽然有这么多人,依旧是稳得很,这一细节无疑证明了我国古代人的先进的造桥技术!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810多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但是每个人、物都非常清晰、传神!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绝对是独一无二!仔细观察这幅画,想象画中每个人物的身世和关系,甚至会让你有一种解谜般的快感。可以说,《清明上河图》极具传统艺术之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而这套《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立体书套装》,不止将国宝原样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还让它在读者眼前“动”了起来!
中国首款还原故宫高清底本,五米长卷再现大宋风华!
《清明上河图》实在是太优秀太有名了,后世甚至有50多幅复刻版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而故宫博物馆的这一幅,是世界公认的原本!最厉害的是,为了这次周边书呈现完美效果,故宫博物院专门提供了院藏《清明上河图》高清底本,作为参考!这个高清底本,可是首次对外公布!
《大宋风华:清明上河图立体书套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款生动还原故宫院藏名画的立体书!总长达5.04米。从大场景到小细节,一打开,宋代的昔日胜景扑面而来!
来看看书中还原出的《清明上河图》三大主景——虹桥、市井、城门楼。先是虹桥,这座桥远远望去,宛若彩虹横在汴河上,而百姓们围聚在桥上与桥边,担心船的桅杆会与虹桥相撞的一幕,受到了很多相关研究学者的重视,所以立体书特意在封面上生动将其还原了出来,这也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
再是城门楼,高大气派,画面上的骆驼运输队络绎不绝出入城楼之下,一眼就能看出,汴京曾是何等繁华的大都市!这里还把贩夫走卒设计成了活动拉条,轻轻一拉,两个人物同时“走”起来,可以说是非常有巧思了!
第三个是市井,作为北宋的都城,繁华的汴京有着丰富的生活方式。《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种种让人神往的繁华景象,而在《清明上河图》里,那些繁华同样也被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出来。更加入了许多新颖的设计和细节,让你能感觉自己已经参与到了当时人们的市井生活中,可谓神来之笔!
行业先行者6年匠心巨作,每本耗时1440小时!
说到作者,他可是个重量级人物,必须也给大家郑重介绍一下——“中国立体书先行者”王伟老师,曾设计监制2020年央视春晚《璀璨梨园》!
据了解,王伟老师怀着极大的敬畏,用长达6年的时间来制作这套立体书,每一处场景,每一位人物,每一句文字,都经过严格的审阅考究,精益求精。在创作过程中,这本书还得到了故宫博物院相关学者的专业指导,保证书中每一处场景都是忠于原作的!
在创作过程中,原作中有一处画面不是很清晰——就是这个牛车进城的画面。王伟老师曾推测是货物,但向多位专家请教后,确定这是一道宋制车门,于是将这一细节立体还原了出来!可以想见,整本书的制作有多么尊重原作了!其实,将平面的画二次创作成立体书其实是非常困难的!6年来进行了上千次的细节改进!使它更贴合原作真迹!连牛车的配件细绳都是筛选了十多种材质,最终才找到的!
做到最终版时,一本书就要超过1000道手工工序,需要耗时1440小时才能组装完成!就为了让读者拿到手的,是一套经久耐翻、多年不坏的收藏品!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工艺,最大程度的减少胶水粘贴工艺,更多采用的是手工插嵌,埋设抽拉机关,才有了现在这么好的立体效果,也延长了它的观赏寿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