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药物治疗有新突破,专家提醒仍在研究阶段,家长不能擅自使用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3-01 19:20

近日,“上海发现低龄自闭症患儿新药”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引发各界广泛讨论。研究发现,经过3个月的布美他尼干预,3-6岁自闭症患儿的社交沟通障碍、感知觉障碍等核心症状有明显改善,用药安全有效。

这一研究成果有望填补自闭症药物治疗领域的空白,但由于自闭症可能存在病因异质性,不同自闭症患者对布美他尼治疗效果存在差别。

能否够真正进入临床还需要更多研究

据相关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斐教授领衔的团队,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罗强副研究员团队、英国剑桥大学Barbara J Sahakian教授团队等合作,在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发表在线最新研究成果:将布美他尼“老药新用”,可有效干预小年龄自闭症患儿。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医师焦公凯告诉记者,对于广大自闭症患儿和其家长来说,“老药新用”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且目前看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同时,焦公凯主任认为,这项研究还属于II期临床实验,还需要III期临床的验证,甚至多中心、更大范围、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才能最后通过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增加临床治疗的适应症。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有乐观的心态,但也不能操之过急,“毕竟是药物,不建议看了新闻不管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擅自随便去用这个药,还是要谨慎。”

患病率约1%,自闭症的孩子并不少见

焦公凯告诉记者,目前国内自闭症患儿并不少见,患病率大概在1%,“门诊中每天都有这样的孩子来就诊”。随着社会各界对自闭症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儿可以在更早期被发现。“接诊的孩子最小的一岁不到,家长觉得孩子目光对视不好,眼神交流不好,喊他名字也不太理人,家长就会有这样的意识了。”

据悉,“社交不好”、“语言交流不好”、“不太会讲话”,是自闭症患儿早期比较常见的情况。焦公凯表示,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会建议家长尽早去就诊及干预。“有的孩子家长说可能是电子产品看多了,平时跟他交流少了,那就去改变环境,改变养育方式,如果改变之后孩子很快回到正常的轨道,那问题不大;如果孩子始终交流与正常孩子有差别,就要高度怀疑出现了问题。”

教育训练和行为干预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于自闭症常用的治疗手段仍是教育训练、行为干预。焦公凯介绍,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相当复杂,比较公认的是认为自闭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的问题。“大脑是有可塑性的,所以越早进行干预训练孩子还是可以获得改善的,预后也比较好。”

焦公凯建议,家长要对孩子发育的里程碑保持敏感,这样对及时发现孩子是否可能存在自闭倾向很有帮助。如一岁该会喊人,两岁差不多能讲一些简单的词组、短句,三岁的时候应该能讲完整的句子,以及孩子应该会跟人互动交流……焦公凯提醒,当孩子出现不太会讲话、与人交流时没反应、兴趣比较狭窄、行为方式比较刻板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诊,若确实有相关问题才能尽早的干预治疗。

那么自闭症是否可以治愈,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呢?焦公凯表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有一部分孩子经过干预训练可以基本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大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孩子可能这么幸运。一方面是孩子本身症状不是很严重;另一方面家长各方面都很重视,干预的比较及时,孩子能力比较强,恢复得好跟一般人看上去没什么不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吕彦霖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