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 犹在门西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3-04 07:50

在如今高楼林立的南京主城区,还有一片土地,你抬头仰望,没有摩天碍日的钢筋水泥,只有淳朴湛蓝的清澈天空。这里是南京城区最后一片未被大拆大建的地方——老门西。

也许你对老门西还很陌生,那么此刻,我们来走一遭“云上门西”。

图片

2.7平方公里的区域,高低陂陀十八洼,曲巷斜街弹石路。比起老门东的熙攘与繁华,仅一路之隔的老门西,显得稍许世俗而落寞。古老的砖瓦房,悠久的长街巷,妇女街边忙碌洗衣择菜,老人巷角围坐悠闲下棋、租户行色匆匆为生活奔波......老门西的市井街头,道尽了人生百态。

老门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这里曾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不枉“江南繁华地”。做磨盘的磨盘街、赶过鱼的赶鱼巷(即甘雨巷)、贩牛交易的牛市街,还有孝顺里、饮马巷、荷花塘、五福里......曲曲折折、纵横交错,共同组成了老门西。每一个街巷的名字都自生活中而来,亲切且自然。

图片

饮马巷

旧时的门西,作坊商市众多,轿马簇簇,熙熙攘攘,锦缎业尤为兴盛。民间有传闻,秦淮河在饮马巷拐向西北,曾有“沙湾”“沙窝”的俗称。因沙湾地区沿秦淮河而地势显高,取水便捷而不易弄潮,东吴宫女喜欢在这里编制丝绸缎匹,暮去朝来、规模渐大,最终使这里成为了闻名当时的江南丝织中心,是当今南京云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钓鱼台巷83、85、87号前后的“吴家账房”,便曾是清朝一家有名的云锦商行。

图片

吴家账房

清末以后,老门西逐渐成为以百姓居住功能为主的区域,平民聚集,数代延续,南京老城南的传统风貌逐渐形成。可是后来,纵横交错的电线、随意停放的车辆、晾晒街头的衣物……这个市井生活气息浓厚的地方,似乎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这份“慢”,历史的印痕才被时光存留。这里仍旧可以寻觅李白的凤凰台、杜牧的杏花村……花露北岗幽僻一角的瓦官寺,东晋古寺的模样依然清晰。青砖黛瓦、花窗伞杌,砖雕门罩、木刻大梁......“文物保护”的标识被深深镶嵌在这里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久居的老人还在这里传道着老门西没有被磨灭的记忆。

图片

随处可见被保护的历史建筑

2019年9月,一群古稀之年的老人们自发组建了“南京老门西文化守望者协会”。他们一边记录着记忆中老门西的点点滴滴,一边守护着凝聚千年风霜的“真古董”。他们希望老门西的陈旧现状可以被改善,但他们也坚持,这种改善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着门西这块原始、纯粹的城市肌理,让秦淮的文脉、南京的情怀从根里延续。

图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