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方案已由国务院批复 沪苏浙皖将携手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2021-03-03 21:40

发布会现场

扬子晚报网3月3日讯(记者 刘孝浦)上海市政府新闻办3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介绍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相关情况。方案提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到202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本建成,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建成。近期,《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已经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昨天,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动员大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同承办。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党中央布局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重要战略意图,全力推动《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快形成携手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生动局面。

《总体方案》的出台背景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虹桥商务区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功能布局和主要任务,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继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  

虹桥地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侧,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络中心和经济地理中心。依托区位和功能优势,虹桥地区从世界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为现代化虹桥商务区,继而以世界最大的单体会展建筑国家会展中心为载体,成功举办三届进博会,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虹桥商务区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枢纽。

2019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快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承担国家赋予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奠定了基础。

《总体方案》的特色亮点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以空铁复合、海陆通达的综合交通枢纽为联动纽带,以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升级枢纽为发展载体,以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资源配置枢纽为核心功能,兼具对内吸引集聚和对外辐射带动作用,是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之后一种全新的开放形态,在全国开放格局中将发挥独特作用。

《总体方案》的突破和亮点可概括为“一核两带”、“三大功能”、“三个一批”和“四个着力”。

“一核两带”是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布局。“一核”是上海虹桥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重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

从空间上看,“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从苏南长江口经上海市域一直延展到杭州湾北岸,纵贯南北、江海通达,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域内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3),2020年经济总量近2.3万亿元,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大思路和大手笔,也必将成为长三角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开放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从形态上看,“一核两带”功能布局犹如一张蓄势待发的“弯弓”,居于中心位置的虹桥商务区是其“动力核”,将长三角乃至更广腹地的发展动能和开放势能汇聚于此、辐射而出,进一步凸显了虹桥商务区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国际定位、开放优势和枢纽功能。

与此同时,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要围绕“三大功能”、聚焦“三个一批”、推动“四个着力”。即围绕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核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着力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着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能力。

为此,《总体方案》重点明确了“三个一批”,包括一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一批高能级重大项目,初步梳理共102项。有关专家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是跨行政区的大枢纽建设,它将进一步聚合上海、苏州、嘉兴三地乃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优势资源,为长三角加快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更大覆盖、更加强劲的中央枢纽,形成更加纵深的辐射带动力,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也必将为苏南乃至整个江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