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直插后背,找不到静脉、插不了管.......医生竟然还是救下了他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3-20 10:21

“医生,医生,快来啊,快来救救他。”18日下午,伴随着一阵急促的呼叫声,救护车停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的门口,车上抬下来的伤者让早已等候在急诊室的创伤救治中心急救团队的医务人员倒吸了一口凉气。患者趴在担架上,一根正方形的空心钢管从肩颈部插入,后腰出来。“钢筋插入身体见过,这么粗的钢管还是第一次。”有医生感叹。病人已命悬一线,于是,一个集急诊、创伤外科、骨科、胸心外科、麻醉科、手术室、ICU、口腔科、普外科、输血科、CT室等医院多学科联合创伤抢救的生命接力赛开始了……

患者入院时

急诊:第一时间深静脉置管

“血压只有70/50mmHg,心率50次/分,一直在下降。”“抗休克,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医院急诊科内,韩冬医生对护士喊出下一步急诊要求。对于急诊来说,面对如此重大伤情的患者,其心率一直在下降,救治的首要任务是抗休克。

“外周浅静脉完全找不到”,由于失血过多,患者的外周浅静脉全部坍塌,找不到静脉通道,连抽血都做不了,更无法后续治疗,病人必死无疑。“马上深静脉置管。”韩冬再次给出指令。每个人的深静脉有6个部位,全部集中在人体的正面,两边锁骨下、两边颈内、两边大腿的股静脉。由于病情特殊,患者俯卧式在抢救床上,医生和护士们弯着腰从头看到腿,由于患者肩膀是弯着的,锁骨和颈部位无法做,看来只有把大腿往外掰一掰适合。

急诊医生终于在大腿上找到深静脉

最终,在韩冬等急诊团队的努力下,包含大腿股静脉在内的4个深静脉置管通道被打通,患者迅速得以补液、扩容、输血。与此同时,护士也在患者的腋下找到了动脉点进行采血,并开通了四条浅表静脉通道,进行相关检验、交叉配血和其他抢救药物的输入。通过紧急抗休克治疗,患者的血压一步一步在回升,初步稳定了生命体征。

CT:十多个医务人员一路陪伴

在急救期,医务处立即召集创伤外科、胸心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医生会诊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5000毫升的血和血浆配齐,同时开通绿色通道,准备直接将患者送入CT室检查。

从急诊室到CT室的路上,医生推着急救车在一路小跑,护士拿着输血袋、输液袋后面跑。十多个医务人员跟着患者直达CT室。一方面患者病情危急,所有的输血和输液都采取了加压,液体以线状的速度进入患者体内,医务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保证患者的输入量,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另一方面,患者CT时的体位需要多名医务人员徒手搬运患者上机,并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二次损伤,同时保证检查过程中各条生命通路的畅通。

CT检查时十多个医生相伴

看着患者送进CT室,韩冬松了一口气,而这距离入院只有十分钟。CT检查明确钢管存在位置,它直插肌肉骨骼层,并进入了部分胸腔,但庆幸未伤及心脏、大血管,如何手术、拔出它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CT影像图

麻醉:遭遇俯卧式插管难题

“我从来没有遇到这么严重的背部贯通伤病人,肋骨、肩胛骨等多处损伤,胸腔漏气,只有一半的肺在工作,血压极低, 血色素几乎测不到……”麻醉科季永主任说。

攻克了急救难题,麻醉科又迎来了另一道难题。患者俯卧式,气管插管怎么插?各种导管、静脉都被压在下面,如何有效监测生命体征?

好在,有经验的医生们终究会解决各种难题。一个医生摆45度体位、一个医生放喉镜、一个医生放管子,再用绳子栓系固定,平时一个医生即可完成的工作此时四个医生配合完成。季永主任说,麻醉科有一套应急预案,尤其是遇到重大疾病的救治时,一人一岗,分工明确,从输血、输浆、循环复苏、抗休克、凝血机制监测、患者身体保温等等,专人负责,他本人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他说,此次参加手术的人员翻了好几倍,达到了三四台手术的人员数量。

手术内的医务人员

手术:切开后背肌取出钢管

创伤外科赵庆国是此次手术的主刀医生,他说,急诊对于生命通道的建立,为他们后续救治打下了基础。

从手术操作来看,钢管存在身体里的间隙和位置是对这次手术最大的考验,周边是否有大的血管、神经、脏器等。原来他们准备了两套方案,一套是将两边皮肤切开游离钢管后,再将中间段拔出来,一套是切钢管,但钢管有铁锈,表面高低不平,硬拔会出现二次损伤。

取出的钢管

术中,在骨科王雪松、胸心外科朱扣军的保障下,赵庆国直接将包绕钢管周边的背阔肌等组织切开,拿出钢管,迅速止血。切开后同时发现患者肩胛骨骨折、脊突骨折、肋骨骨折、血管有撕裂等,都给予了系列救治。从抢救到手术结束,患者共输入7500ML的血,相当于全身换了一次血。

术后:牢牢稳住生命体征

急救关、手术关度过后,患者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由于伤后出血过多,当晚7点,患者颅底、口腔依然有部分渗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DIC)、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状态依然非常严重,血压一度降到了60/30mmHg,心率40次/分,血色素3.7g/L,并出现严重腹胀、尿少、严重酸中毒症状,生命垂危。

姜东辉主任医护团队7人迅速建立锁骨下第二深静脉通路,快速加压输血输液,床旁超声快速检测出血部位,同时口腔科、普外科值班主任及时会诊,进一步进行口咽部填塞、胸腔加强引流,大量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输注止血治疗,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目前患者血压趋于平稳,神志已清醒,后期他还将面临感染关、脏器功能恢复等难关。

从患者入院到手术结束,近4个小时,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医院多学科联合创伤抢救,医生们全力奔跑,终于从死神手里暂时将患者抢了回来。

通讯员 虞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娜娜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