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是骗子”“买婚戒plog”“莫奈的青年压力”“珍珠耳环少女她妹”……这些特别有当下网络梗范儿的语句,竟是对一些世界名画的解说。近日,记者看到,微信视频号上@黛伊伊美术馆推出了多个视频,时长都在一分钟内,生动解说了多幅名画。不少网友表示,太长知识了,看到了画中容易遗漏的小细节。记者联系上该微信视频号作者唐黛伊,她告诉记者,她是南京人,去年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硕士毕业,目前在北京一家意大利画廊工作,1月开始学习剪视频,做了这些名画鉴赏视频作品,她有一个小目标,就是“力争打造一座互联网移动艺术博物馆”。
解析《算命者》展现的“一出戏中戏”
记者看到,标题为“美女是骗子”的视频介绍的是法国画家乔治·德·拉图尔的《算命者》。
《算命者》
开头就让观众“来看一出戏中戏”,这幅画中有5个人,介绍从画面中心的一个特别有表情包感的女子开始,经画中音提醒,记者发现,这个女子假装面朝前方,手里却在偷偷割着有钱人的金链条,而最右边一个算命的老吉普赛女人在卖力地忽悠,最左边两个人却正在偷有钱人的钱包,正是应了解说里那句话,“五个人挤在一起,亲密的距离,优雅的外表,却危机四伏”。
@黛伊伊美术馆随即介绍说,这幅画出自艺术家拉图尔,他通常痴迷于描绘(阴郁的)烛光,这幅画却画了场光天化日的偷窃,暗处的细节在观众面前一目了然,人物的站位、打光,背景的省略,都体现出了舞台感。
从细节看《店里的金匠》的“幻觉主义”
视频“买婚戒plog(图片博客)”提到的这幅画名为《A Goldsmith in his Shop》(即《店里的金匠》),来自1449年,画中的细节和信息量非常多,要仔细品。@黛伊伊美术馆介绍说,画中这对男女,是即将成婚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和他的女友玛丽,两人到金店购买戒指,其中的细节包括店主的秤里装着金戒指,桌上放着婚礼用的红丝带,金匠的脸部描绘很个性化,据说他是勃艮第公爵的御用金匠。
在这里,@黛伊伊美术馆做了辅助知识介绍,即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家佩特鲁斯·克里斯蒂,是“细节狂魔”,他的作品有两大特点,就是细节和幻觉,比如,画中展示柜上的宝石、首饰、珊瑚、器具等细节,都非常有质感。
记者注意到,关于“幻觉主义”,@黛伊伊美术馆进行了重点介绍,比如画中,桌子上放着一个凸面镜,柜子上擦得发亮的器具也反射出变了形的窗外景象——有两名男子捧着一只猎鹰鬼鬼祟祟向店里走来,而“猎鹰”象征着“贪婪与傲慢”。同时,金匠手中的那杆秤,也代表婚姻的和谐与平衡。于是@黛伊伊美术馆得出一个结论,观察者(包括正在看这个视频的观众)所处在的不完美世界,与店里皇室的美好形象形成了对比。
很多小众画作的背后也有故事
1997年出生的唐黛伊告诉记者,去年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硕士毕业后她去了北京,因为上学时就经常泡在博物馆看展看画、分析画,这些都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加上现在短视频特别流行,她就想借此机会普及艺术。
在画的选择上,她更偏古典艺术,“虽然当代艺术及其展现形式可能会更吸引人,但我还是觉得古典艺术也值得被了解。而且我也没有刻意选择名画,因为其实很多小众作品的背后也有故事”,于是,她就去一些公开资源,比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方网站上,找到了一些小众、也很有趣的作品来做解析。
《On the Bank of the Seine》
莫奈的《On the Bank of the Seine》这幅画,在理解上一直有很多争议。她取的标题是《莫奈的青年压力》,“1868年春天,莫奈的女朋友卡米尔坐在塞纳河畔的树荫下,这幅画最初是没有人物的纯风景,卡米尔的衣服纹理中透着草地、河水和房屋倒影的颜色,明显是后来才加上的人物,她怀里有一块被遮盖的图像,粗糙稀疏的笔触透出一丝原本的颜色。”唐黛伊说,有人说,那是在卡米尔另一副肖像中出现过的小狗,也有人说那是他们十个月大的儿子,这种刻意覆盖画布的行为反映了莫奈当时初为人父却无力养家的心态,因为当时印象派风格不被看好,连交房租的钱都没有,家庭和经济的压力让他崩溃,那年莫奈28岁,他试图跳进塞纳河,幸好没有成功。在解说最后,唐黛伊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从莫奈的视角看这个场景,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吗?”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感。
另外,记者看到,她的一个艺术解析中引用了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取的标题是《珍珠耳环少女她妹》。她笑说,Johannes Vermeer的《Study of a Young Woman》 与最火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同年创作,当时她看画时,就觉得这两个女孩有同样的姿势、打扮,两幅画有几乎一样的大小、构图和光线,但是“少女她妹”的大脑门、宽眼距、浅眉毛、薄嘴唇,比那位美丽少女更个性化。
从史料中搜寻与网络热梗相关的切入点
“如今很多人喜欢逛博物馆,但是那些专业讲解,实在是太晦涩了,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很难懂,听完了也常常一头雾水,我就想做个有意思的普及。”唐黛伊告诉记者,她从一月开始发视频,一周更新一到两次。连视频剪辑也是现学的,慢慢上手了,一幅作品大概需要制作一到两天才能完成。一般来说,她的流程是,先找画,找资料,然后从资料里找寻与现在有关联的记忆点,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最好能结合当下的网络热梗,然后再去琢磨文本,最后制作出视频。
记者在她这些作品的标题中看到了“容貌焦虑”“戏精”“打工人”等,确实让网友们一看就有兴趣了。唐黛伊告诉记者,接下来,她也有一些规划,先攒点内容,然后做一些分类,比如按时代、按艺术家等来划分归纳,她也有计划纳入雕塑、物件等艺术品的解析品鉴,包括中国的历史名画和艺术品等。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版权归受访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