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稿也疯狂——一百年前的今天,胡适被“催”出了一部传世名著《红楼梦考证》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21-03-27 22:47

 按:一百年前的3月27日,新红学的开山祖师胡适写完了《红楼梦考证》,开创了红学研究的新时代。这一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节点,成为了文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谈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红楼梦考证》并非胡适主动写成,而是在上海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的“疯狂催稿”下,“逼”出来的传世名著。新红学百年,记者特邀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教授,讲述这段有趣的“催稿传奇”——

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著名学者的帮助下,上海亚东图书馆开始陆续出版新标点本系列小说。小说出版后,以其新颖的版式、标点,认真的校勘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在亚东图书馆所推出的十几种新标点本小说中,无疑以《红楼梦》最为引人注目,影响也最大。对学术史而言,它的出版,标志着新红学的诞生。从此,《红楼梦》研究成为一门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众多研究者的参与和推动下,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一起被并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显学。

图片

在这些新标点本小说中,以《红楼梦》的出版最费周折,这是因为该书篇幅大,成本高,且情况复杂。

请胡适写《红楼梦考证》主要是汪孟邹在做工作。从汪孟邹给胡适的书信来看,这篇具有开创意义的宏文实际上是在他的不断催促下产生的,胡适显得较为被动,并不像他后来所说的那么从容。

胡适正式开始研究《红楼梦》是在1921年。此前,胡适已对《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小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过相比之下,他花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上的功夫和时间是最多最长的,因而所取得的成就及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1920年12月4日,汪孟邹给胡适写信,第一次谈到为即将排印出版的《红楼梦》写序的事情。请胡适写序,一是因为他此前已写有《水浒传考证》、《吴敬梓传》,似乎形成了惯例,《红楼梦》出版,也要写篇序;一是因为《红楼梦》篇幅较巨,刊印成本太高,需要胡适作序进行宣传。

胡适的回信现已无法看到,不过从汪孟邹12月11日的书信来看,胡适不仅对发售预约的事情持异议,而且还不大愿意做序。为此汪孟邹进行了说服工作:

所云红楼梦。共分三节,除怕有错误一节,由原放另行详达外,其怕滞销一节,有点与事实不符,炼业此近二十年,略有些经验,凡出版书籍,必须同类的至少有三五种,方可畅销,否则独木不成林,一定不行,不但毫无滞碍,且相得而益彰。儒林一号出版,销路不减水浒,且带销水浒不少,是其确证炼意。红楼销场将来必较水浒、儒林尚要加好。炼是一苦鬼,如果真无把握,决无如此冒险之理。此节请兄不必代为过虑。至吾兄因病不能做文,与红楼的材料最不好找,的是一个问题,使炼十分焦灼,但此事欲罢不能。一是告白早已大登特登,值问何时出版者非常之多,一是已排至八十余回,排版并纸版费近一千元之多,不但过缓势有不能,即今岁不卖预约,我的经济上亦将不许。现拟得吾兄许可后,即开始卖预约,至阴历年终截止,收回一千元的费,大约不难,阴历开正即行付印,二月初旬出版。炼意兄的病体虽未全好,但此叙至阴历正月底以前做好,并无妨碍,尚有三个月之时间,未识可以应许我否。此事关系亚东前途太大,请酌复,炼真无任感激也。

图片

从汪孟邹的回复来看,胡适对《红楼梦》的出版没有信心,他担心新标点本错误,担心卖不出去。至于做序,他实际是想拒绝的,因为自己正在生病,且《红楼梦》的材料不好找。这让汪孟邹有些着急,他在书信中一方面给胡适鼓劲,让他不要为销售的事情担心,一方面又道出了自己的困难,《红楼梦》已经排了八十多回,资金投入一千多元,可以说是骑虎难下了,最后告诉胡适,做序的事情可以宽限三个月的时间。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为老朋友,胡适是无法推脱的。但他对发售预约一事还是不满意。

为此汪孟邹于1920年12月14日写信,进行解释:

有正八十回本昨晚已快邮寄上,兄谓此种书卖预约不甚相宜,炼深以为是,故排印水浒时,拟卖预约,后即因此中止。但红楼卖预约,一是靠水浒、儒林的信用,因此二书排印校对舆论对之尚佳,二是红楼盼望早出版者较水浒、儒林尤著,来问的甚多,即卖预约,即有定期出版,盼望者较有着落,可以安慰。三是预约较特价尚要从廉,于买者亦殊经济,四是排版并纸版费已近一千元。纸张飞涨,年外更费,不得不办好若干刀,须巨款,年关之过,甚属为难,是以预约出于不得不行,但事实上亦尚可以行也。

寄有正本过去,说明胡适已经答应写序,并开始寻找材料。对于发售预约一事,胡适和汪孟邹的看法不同也是很正常的。胡适是局外人,会更多地从社会反应方面着眼,而汪孟邹是书店老板,面临着资料缺乏的实际问题,卖预约则是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胡适虽然反对,但他仍坚持这样做,并反复解释,以求得胡适的理解和支持。

稍后,汪孟邹似乎有些不放心,在1920年12月19日的书信中又叮嘱了一番:

红楼的叙是一定靠得住的,感甚,感甚,广告所载的是叙,届时如改为考证,不但无妨,且更好也。

话说到这个份上,胡适已无推脱的余地了。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胡适并没有动笔。大约到1921年3月的时候才开始着手。1921年3月12日,汪原放在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及此事:

听说兄已着手做序,我更乐极了!

在1921年3月24日的信中,汪原放又提到这件事:

兄乘着罢课的机会便动手做《红楼梦》序,那是万没功夫做吴敬梓新传了。

据胡适的日记,他是3月27日写完《红楼梦考证》初稿的。与王国维十几年前的孤军奋战不同,胡适的《红楼梦》研究得到了其学生顾颉刚、俞平伯等人在资料、观点方面的大力支持。三人以胡适为核心,组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红楼梦》研究小组,相互间推敲辩难,书信频繁往来,大家合作得十分融洽。

图片

三人的探讨在胡适《红楼梦考证》初稿的基础上进行。1921年3月27日,胡适写成《红楼梦考证》初稿,但他并不满意,因为有关作者的材料太少,有些问题模糊不清。于是,他写信给仅比自己小两岁的学生顾颉刚,请他帮忙查找材料。顾颉刚接到来信,立即到图书馆查书,从此,两人书信不断,开始长达数月的红学探讨。其间,俞平伯受两人的感染和影响,也加入进来,他们形成了一个研究《红楼梦》的三人小组。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打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量资料被挖掘出来,有关作者、版本、续书方面的观点经过三人的推敲和驳难,更具说服力。

1921年11月12日,胡适写定《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与原稿相比,改定稿无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立论上,都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虽然文章最后署名为胡适,但它可以说是三人合作的结果,顾颉刚、俞平伯对该文做出的贡献是十分显著的。

这场红学讨论在帮助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改定稿的同时,还催生了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三人在这场谈论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学生的顾、俞二人,更是从此得到了学术上的训练,体会到治学的乐趣,成为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

这段经历对三人来说都是一份十分美好的人生记忆,中国现代学术史也因此增加了一段佳话。

历史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当胡适被汪氏叔侄连劝带逼,赶着写《红楼梦考证》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此事对于20世纪红学的重要意义。其后,胡适多次提及自己撰写《红楼梦考证》之事,但省略了这些颇有些狼狈的细节。说句带些玩笑色彩的话,当时的胡适,想不成为新红学的开山祖师,汪氏叔侄都不允许。

图片

以上内容节选整理自苗怀明《风起红楼(增订本)》,凤凰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整理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