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葬现场
29日,扬州墓园,一场庄严的生命告别仪式正在举行。花坪上33个整齐的坑穴旁,工作人员将生态骨灰罐放入坑内,亲属们将掺着鲜花的泥土撒入墓中,封穴复土,种满鲜花。没有墓碑,只有AR虚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动,飞翔在一片乌桕林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当日,扬州墓园生态葬仪式在这里举行,墓园“云祭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扬州墓园AR祭扫技术,解决了正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认同的生态葬后期祭扫难题,此举在全国属于首例。
生态骨灰罐可随时间推移自然降解
扬州墓园主任张峰
记者了解到,壁葬、花坛葬、草坪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同。当日参加生态葬的33位逝者,选用的生态骨灰罐通体纯白,糯米质地,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降解,与自然融合。工作人员介绍,平均每个墓葬仅占地0.05平方米,传统农村墓地占地可达几平方米。参照民政部出台的传统墓穴双穴占地面积不超过0.8平方米的标准,也是优势明显。
工作人员引导市民现场操作
据介绍,扬州墓园是该市最早推行集中生态安葬的单位,自2017年至今,销售的墓穴占地面积全部都在0.76平方米以下。2020年,为了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墓园自主开发设计了多个新型节地生态型墓穴产品。其中,莲瑞园单个壁葬墓穴占地面积仅0.12平方米,单个小型家族墓占地仅0.415平方米,可满足3代人的安葬需求。2019年,包含墓区道路、绿化占用面积在内,墓园全年耗用土地361平方米,在墓穴销售数量与2018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土地耗用量减少74平方米,绿色殡葬效果明显。
糯米质地的纯白骨灰罐
记者在现场看到,33位逝者的家属,默默凝视着工作人员半跪于地,将骨灰坛放入草坪坑穴。绿树花间思故人,这一刻,逝者与花草为伴,与大地同眠,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得以延续。
墓园:让大家接受生态葬,就要让大家得到更深层面文化认同
市民选购鲜花祭扫先人
“人类一代又一代地逝去,墓地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许多城市面临不能再接受新的墓葬业务而被迫关闭。想让墓园继续开放,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墓地再利用,循环利用墓葬空间,这应该是个方向。”扬州墓园主任张峰说,作为国有经营性公墓,扬州墓园多年来坚持推行绿色殡葬、可持续发展理念。除了全面“禁燃禁烧”,开展“绿色祭扫”,打造“无烟墓园”,还创新性地开发诸如壁葬、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墓穴产品,提前实现了从提供单一传统墓穴向多元化产品供应的转型。传统风俗的每一点改变都绝非易事,让大家接受生态葬,一定要让大家得到更深层面的文化认同。
工作人员引领逝者家属
张峰认为,墓园是人们祭奠亲人的特殊场所,也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部分,既为纪念逝者存在,也为生者服务。为了让生态葬更加容易被市民接受,扬州墓园围绕园林化、信息化、人文化和生态化的建设理念,打造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生态葬区。在扬州墓园,步入园区,不是松柏成行,景观单一,而是山光水色,花团锦簇,亭台楼阁,移步换景,自然环境优越。一位退休教师在妻子去世后,和扬州墓园签订生前协议,不仅安排妻子在此生态葬,自己百年之后也选择同样的方式。他说:“人来自自然,理当回到自然,这是我们老两口共同的愿望,子女也支持,这里的生态环境确实很好。”
全国首创增强现实AR墓碑,高规格建设“云端祭扫”技术平台
怀抱亲人骨灰罐
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墓园在全国首创了增强现实AR墓碑。AR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视频、3D模型的技术,目标是在屏幕上将虚拟世界融入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通过AR技术,便可在相应设备上找到与逝者相对应的生态葬位置,同时显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前事迹等信息,实现以虚拟的祭扫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记者了解到,通过这项技术,亲人只需在大屏上输入逝者的姓名进行查找,大屏上就会显示出一个虚拟的墓碑。结合摄像头所拍摄到的现实场景,让亲人感受到逝者的墓穴仿佛真实存在,瞬间带给亲人祭扫的真实感,实现祭扫的目的。
张峰告诉记者,墓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前建设起云祭扫技术平台,让更多人在清明时节可以通过云端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今年是我们连续第四年举办生态葬集中安放仪式,共有一百多户家庭参加了前后四届的活动。去年,由于疫情的影响,扬州墓园在清明闭园,但是我们借助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扬州率先开通了网上远程祭扫,弥补了广大市民不能现场祭扫的遗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