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中国社会是什么样?100年前已经有照相机了,它为我们留存了不少老风景。400年前,中国社会是什么样?400年前,我们只能借助世俗风情画,或者西方素描来了解了。
《中国宝塔》一书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所写。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来到中国,他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后来,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三卷本书,其中有一本为《中国宝塔》,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
在该书中,恩斯特·伯施曼还选用了荷兰画家约翰·纽霍夫的多幅速写作品。从速写作品和照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在几百年的时光浸润之下,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
约翰·纽霍夫是1655年来到中国的。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特使前往北京谒见清朝的皇帝,试图叩开中华帝国的贸易大门。约翰·纽霍夫是这个特使团的管家。在中国境内长达两年多的旅途中,他不仅详细记录了各地的见闻,并且还画了大量的速写。从这些画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到400年前的中国宝塔的模样,还能一掠那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下文即摘编自《中国宝塔》一书。约翰·纽霍夫于400多年前出版的《1665年明末清初的中国风貌》一书也正由“西洋镜”编辑,即将出版。
苏州·虎丘塔
苏州是江苏的省会,它和浙江的省会杭州共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整座城市体现了天和地的关系,共拥有八个水门和八个陆门,它们按照八卦阵形排列,四方形的城墙明显象征着大地。苏州的地理位置也为它带来了非凡的风景。在城市周边宽阔的平原上,覆盖着无数密集的网状水道。城市的东南部散布着广阔的湖泊,而南部和西南部则毗邻太湖。在太湖与苏州城之间,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的连绵山脉和小山丘环绕着城市的西部。这样的景观壮阔瑰丽,中国人将那些山脉与风水思想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苏州附近的虎丘山。山上有云岩寺的残垣断壁及倾斜的虎丘塔。 施特措达拍摄。
当宝塔这种建筑形式传入中国后,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在山上建造了佛塔,而宝塔也极好地融入了城市与山水之中。虽然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期,这些宝塔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不过就算它们只剩一片废墟,也依然是苏州的名片。保存完好的北塔是一座外廊层塔,其余六座宝塔均属于层塔。
虎丘是一座面积不大的小山,在苏州西北部,距城区约一小时路程,不过人们在宽阔的平原上远远地就能看见它。有一条运河和一条步道径直通向虎丘。
虎丘山上的大佛塔最初由隋文帝杨坚建造于仁寿年间。杨坚命人在中国各地同时建造宝塔,均用于供奉舍利,虎丘的这座宝塔就属于其中最重要的一座。
从虎丘山远眺,可见远处的天平山和灵岩山。伯施曼 摄
尽管遭到了严重破坏,宝塔如今的形态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类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装饰。整座宝塔倾斜得很严重,八边形的塔身向上逐渐变细。在宝塔的内芯和外墙之间,台阶依次盘旋而上。宝塔的外轮廓类似阶梯状,层级之间划分清晰,结构规律。每一层塔身都有八个门洞,相互之间通过双重塔檐隔开,双重塔檐下方有精美的斗拱支撑。下方的飞檐上覆盖瓦片,上方的飞檐则位于每层的洞口下方,围绕塔身,形似宽阔的窗台。塔身之上没有设置回廊。苏州所有的层塔以及长江流域和浙江地区其他众多宝塔都有这种双重檐的设计。塔身墙体外围的边缘都装饰了圆柱。这座宝塔的基本轮廓也许还有着隋朝时期初建时的影子,但是结构和细节都延续自1100 年左右新建时期,也就是宋朝的鼎盛时期,或是延续自1438 年翻新修葺时期。塔身结构中砖块垒叠的纹路绝大部分尚清晰可见,但部分墙面和横线条装饰都涂上了白色的石膏。拱形的门洞被做成了三叶草的形状。飞檐十分具有张力,使宝塔显得生动而有韵律,并与坚固的墙体互相呼应。
南京·报恩寺瓷塔
报恩寺瓷塔为八面塔,坐北朝南,底层高大,外围环绕着前殿,前殿紧贴宝塔墙体,为单坡屋顶。
位于南京南城门外报恩寺的瓷塔。纽霍夫绘于1656 年。
南京报恩寺的瓷塔。宝塔除去底层外,上方只有八层,而不是资料中记载的九层。纽霍夫绘于1656年。
西望南京:运河、平原、城墙、西边的山峦和宝塔。纽霍夫绘于1656年。
根据明代人陈沂的描述和手绘图,宝塔底层设有神像,但我们尚不清楚到底是在外部回廊还是在塔内。中轴线上有一尊弥勒佛,面朝南方,根据图片上的信息,佛像原本应该是摆放在内部的佛堂中。但内部的采光肯定不好,出于这一原因,人们便将雕刻在巨大石板上的四大天王像和刻在墙面上的天王图都设置于塔外的回廊上或嵌在斜面的墙壁上,这与热河的宝塔和乾隆晚期所建的清漪园一样。它们十分显眼。
镇江·金山宝塔
耸立在江面上的镇江金山与一座宝塔。阿罗姆1844年绘。
眼前的宝塔显然是建于清朝,确切时间不详。从阿罗姆绘制于1844 年的一幅精美版画中可以看出,宝塔的状况良好,位置适宜,只略低于那座顶部立有亭子的山峰。这座宝塔另选新址修建而成,与前面提到的两座宝塔没有关系。根据汤姆森拍摄于1870 年和福兰阁拍摄于1892 年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那时宝塔再度被毁,已成废墟。不过1892 年时,寺庙的建筑群已被重建,宝塔必定在此后不久也被重建,大约在1895—1900 年间,其造型就是我们如今所见的样子。
江苏其他地方宝塔
京杭大运河旁的江苏高邮州。带有宝塔的城市风光。纽霍夫在1666年以及1668年绘于阿姆斯特丹。
京杭大运河旁的江苏扬州府。带有宝塔的城市风光。纽霍夫在1666年以及1668年绘于阿姆斯特丹。
江苏常熟县的宝塔。共九层,高约59 米, 新近建造。吕登贝格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