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和家长,江苏宝藏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请拿好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4-08 22:58

4月8日,由江苏省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现场评审会在无锡召开。当下,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在校园之外的“首选课堂”,如何更好地释放域内博物馆中的“宝藏”资源,更好地挖掘、发挥博物馆的教育潜能,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成为会上一大批博物馆教育优秀案例集中讨论的话题。

玩转博物馆,从孩子抓起

近年来,各种活泼生动的“让文物动起来”的新媒体、综艺节目形式,让博物馆,但受到空前关注,博物馆文化成为网红文化,但要真正让人们走进博物馆,要走孩子抓起。聚焦传统文化、非遗、人文精神等领域,来自省内的近30家文博单位分别带来了一系列精品馆校合作、研学游项目。

比如,南京博物院的少儿戏剧工坊教育戏剧人文历史系列课程、南京市博物馆的“太白之旅”研学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花开”研学游、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学党史·少年行”暑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非遗云课堂”公益网络课等。还有专门针对盲聋学校孩子的课程,比如苏州博物馆:同心传爱——青少年“无障碍”文物学习课程、南通博物苑:博物馆中的白色手杖等。

从馆校合作带来的优秀案例来看,南京博物院推出的《文物的前世今生——人文历史研学课程》从历史馆中选取了部分炊具、饮具、灯具等日常用品,按照时间顺序,从材质、造型、流行原因等方面,讲述中国古代炊具、饮具、灯具等器物的演变历史,探究文物背后的社会面貌、生产工艺和审美情趣。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推出了《与展对话——我眼中的虫虫世界》研学游项目,围绕该馆的特展“虫虫世界精品昆虫展”开展,通过参观展览、课堂教学和动手操作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了解到昆虫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邀请大家亲手绘制昆虫瓶、制作昆虫彩泥模型,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领略昆虫家族的多样与神奇,了解生命世界的相生相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呼吁大家保护生态环境。

由苏州园林博物馆推出的《园林小卫士研学游》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和需求,提供了园林小小讲解员、园艺体验活动、园林建筑模型搭建、苏州园林涂色等各种体验活动,培养大家的想象力、空间观念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学中游,在讨论交流合作中探究学习园林知识的乐趣。

由宝应博物馆带来的《“解读青铜时代 讲述中国故事”青少年文物模拟社交活动》通过解读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分类和主要制作工艺,并教会他们利用橡皮泥、丙烯颜料等环保材料体验跨越时空的青铜器重塑。

在各位讲解员的专业宣讲中,如同针对青少年受众,打开了江苏的博物馆宝藏。不同的博物馆单位针对馆藏资源,结合文旅开发,推出了特色课程,覆盖红色文化、文物体验、自然探索等方面,为孩子们提供全方位博物馆教育。

如何让孩子了解神奇的大运河

运河两岸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次馆校合作的项目中,多家博物馆聚焦运河主题,探索如何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全面、立体地了解大运河。其中,南京博物院推出的《大运河与美好生活》馆校合作项目,开设“运河历史、运河风情、运河风物、大运河与当代生活、我看大运河与美好生活”五大课程,将历史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剥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的陌生和疏离感。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展厅学习,课程还专门设置了运河城市镇江的田野调查,实地考察“苏南运河第一闸”谏壁船闸。课后以“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自主制定汇报主题、制作演示文稿、讲解历史故事、拍摄vlog等,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运河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

由无锡博物院带来的《悠悠古运河——大运河文化进校园》项目以此特殊地理特征为切入点,设计跨学科为重要方式的特色课程,以大运河无锡段的著名人文景观作为自然、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多学科的交叉点进行展开。课堂上,老师用学生们熟悉的家乡景点引入主题,让学生更有代入感,调动课堂积极性。在进入正题之前,老师展示课后需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完成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水系地图,让学生带着完成这一互动任务的目的去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在前期的铺垫和引导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巩固课堂内容,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互动任务,加强课程效果。

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多家博物馆也准备了红色主题的相关项目。由常州三杰纪念馆带来的“又见少年阿霜”瞿秋白纪念馆沉浸式演出,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引领人们了解并走近红色人物的内心世界。项目与当地学校合作进行演员招募和培训,在此过程中,通过研读剧本,向同学们讲解瞿秋白生平事迹,通过打磨表演,引导同学们学习红色故事。将红色故事与实景演出相融合,把“原生态历史”搬进故居,让参与者与参观者重回历史现场,了解瞿秋白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真切感受他的精神世界。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带来的“信仰课堂”——《雨花英烈的艺术人生》红色研学项目则是以“知初心、学文化”为主旨,讲述雨花英烈将艺术素养学以致用的革命史实,带领同学们寻找雨花英烈的艺术点滴。通过实地参观课程、线上视频课程、实践课程、特别课程(音乐课、美术课、戏剧工坊等),从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维度进行演绎展示,在提升学生艺术审美修养及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认识更加丰满鲜活的雨花英烈形象,在激发孩子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