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污水。虽然日本政府一再表示排放核污水的浓度符合国际标准,但依然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国外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计算表明,如果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水,那么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到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在核废水真正如海之后,海鲜还能够吃吗?“江苏疾控”官方微信解答了相关问题。
据了解,核废水倾倒主要涉及的是海洋放射性污染问题。海洋放射性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而造成的污染。危害大的主要是放射性元素。核设施正常运行、核事故、核试验释放到海洋环境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种类繁多,特性各异。
海洋放射性污染有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防治困难的特点。放射性物质入海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作用过程,改变其时、空分布。海流是转移放射性物质的主要动力,风能影响放射性物质在海中的侧向运动。向近海排放的放射性废物,大部分沉积在离排污口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距离的沉积物里。近海核素沉积的速率高于外海。海流、波浪和底栖生物还可以使沉积物吸着的核素解吸,重新进入水体中,造成二次污染。
日本福岛核事故是至今为止最严重的海洋放射性污染事故,虽然东京电力公司设置了放射性废水净化处理装置(ALPS),用来过滤去除放射性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但仍有大量放射性物质进入太平洋。放射性物质经过海水的稀释,浓度进一步降低。根据日本东电公司近期的监测数据,福岛核电站港湾口海水中放射性铯(包括137Cs和134Cs)未检出,总β约10Bq/L。海产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整体呈下降趋势。
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的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工作,并积累了大量的放射性数据。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沿海部分海产品中可检测出238U、232Th、226Ra、210Po、40K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134Cs、110mAg、 90Sr等,但整体处于环境本底水平,正常食用对居民造成的剂量贡献较小。
虽然海洋对放射性污染物有着巨大的稀释、氧化、还原和降解等净化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日本东电公司排放经处理后的放射性废水,仍会含有氚、锶、铯等长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当局部海域接受的放射性物质超过其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该海域的污染。因此也呼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及海产品的放射性污染监测,建立预警监测体系,防患于未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校对 丁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