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华南理工大学首次在江苏投放综评录取招生计划
2021-04-17 22:37

 扬子晚报网4月17日讯(记者 王赟 ) 17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唯一试点高校、“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来苏进行本科招生宣讲。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在宣讲中介绍,华南理工大学今年在江苏首次进行“631”综合评价录取,为优秀考生提供了多一次报考该校的机会。记者同时在宣讲会上获悉,该校采取“631”综合评价录取方式的招生专业均为该校优势新工科专业,计划面向江苏省招收40人。

录取不只看高考成绩,且不影响普通批报考机会

当天下午,章熙春率学校招生办公室、校友会,以及多个学院的中外教授亮相南京第一中学宣讲会,向家长和媒体详细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面向未来的办学模式、招生及培养政策。

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宣讲

据介绍,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开展基于高考基础上的“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即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学校考核成绩(占30%)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进行综合评价排名,择优录取。

章熙春介绍说,“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为拥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限,让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同时,由于此次“631”综合评价录取批次为提前批特殊类,在普通本科录取批次之前,没被录取的考生不影响普通批次录取,因此相当于多了一次选择名校的机会。

章熙春表示,江苏省有着浓厚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氛围,生源质量备受认可,华南理工大学每年均在江苏投放较多的省外招生名额。除此次“631”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外,华南理工大学今年还将在普通批次中在江苏省录取一定数量的优秀考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批采用该方式招生的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科学与工程等8个新工科交叉专业,均设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该校区在中国较早地系统探索人才培养的在地国际化范式,被高教界认为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行者。

图片

  校园环境

“在地国际化”办学范式,为后疫情时代出国留学提供新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于2017年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与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是全国唯一教育部参与签约共建的校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个案试点单位,是全国唯一全是新工科学院的校区,是全英授课的校区,也是国内首个中西合璧的街区式国际化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采用在地国际化办学范式,即立足中国实际,融合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沉浸式国际化成长环境,使全体学生在本土接受国际化教育。校区新进人才中百分之百具有国际学术经历,其中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才为海外直接引进。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三校区之一,广州国际校区2021级学生在规定年限内达到所需的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将获得华南理工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与其他校区证书完全相同。受益于该校区丰富的国际化资源,该校区学生拥有更多的中外联合培养或出国深造机会。

今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学校高屋建瓴,精心设计,进一步从招生录取、学生培养到毕业去向等对校区办学进行优化升级,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新时代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国际化办学的新路子。

图片

 学生科研实践

广州国际校区坚持“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理念、“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教学理念、“实践驱动”的学习理念,采用备受赞誉的“书院制+全员导师制”,2021级新生将进入广州国际校区成立的第二个书院——铭诚书院,在书院得到文化浸润、环境熏陶、品质养成及多元培育。铭诚书院首任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际校区设计总顾问何镜堂担任。何院士曾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南京城墙博物馆等标志性作品。此外,学校还为本科生配备了包括国内外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学业导师、生活导师和班主任。

据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拥有五山、大学城、广州国际校区等三个校区,以工见长,综合发展。学校有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

图片

 公共实验楼

据悉,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与江苏省在招生就业、产学研合作上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如华南理工大学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互相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共同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华南理工大学向江苏省选派多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举办多期人才工作培训班,搭建校地合作桥梁,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