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气候观象站,是长三角生态环境监测的“气象眼”
2021-04-17 23:02

环境是民生,蓝天是幸福。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记者近期跟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基层看气象采访团来到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了解“苏大强”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同时加强生态气象保障,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

图片

长三角生态环境监测的气象眼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获悉,金坛国家气候观象站是首批24个国家气候观象站之一,旨在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大气环境综合性观测、分析、评价的研究性业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里同时也是金坛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交通气象)和中国气象局金坛交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气候观象站”?

如今,气候变化是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建立综合气候观测系统是必然之势。

江苏省气候中心主任徐萌告诉记者,包括金坛国家气候观测站在内的24家国家气候观象站,将建设成为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力最强的综合气象观测站。未来,它们将肩负起提高气候系统立体综合观测能力,为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重要任务。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人口密布,以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4%的人口,是中国经济贡献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容易受到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困扰。”徐萌告诉记者,在这个高强度人类活动中心地区,人类活动释放的大气污染物、温室气体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图片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江苏的金坛呢?徐萌介绍说,金坛国家气候观象站地处茅山,属于苏南丘陵地区,受外界干扰小,同时与长三角城市群交界,能较好地代表苏南地区平均气候状况和大气成分本底状况。为了能够较好地获取长三角地区平均气候和大气成分本底状况的代表性数据,选择在此处建立国家气候观象站。

图片

徐萌介绍说,江苏省气象局将聚焦把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成对长三角城市群大气环境通量与污染物传输、大气生态系统观测的综合观测站,打造成集研究型业务、生态与气候服务、国内外开放合作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时效延长至30天

长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怎么样?逃不出这些精密探测设备的火眼金睛。由于承担着是对大气环境和大气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的任务,除了齐全的气象要素观测仪器外,记者还看到了一般气象观测点没有的仪器设备。金坛国家气候观象站建有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观测站,还有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和生态环境有关的要素探测设备。

图片

一架造型别致的无人机缓缓升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泓介绍说,这是旋翼气象探测无人机,能对边界层气象环境综合探测,能对地面到3000米高空的距离的气象条件和环境要素进行探测,其中包含着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多项专利,“秋冬季节大雾天气比较多,对道路影响比较大,雾的生成和消散的过程一直是预报的难题,我们通过获取相关变化的要素进行分析,以便于更提供精准的预报。 ”

图片

江苏省气象台专业气象预报科副科长陈昊表示,大气环境气象服务方面,围绕预报预测、分析评估和突发应急响应等大气环境和气象的结合点,江苏的气象部门不断升级大气环境气象服务。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时效从1天延长到30天,从城市预报细化到格点预报,预报时效和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通过数值模式、客观指标等开展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影响的定量分析评估。还建立了大气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能够对污染物扩散影响进行预测。

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观测网

记者了解到,江苏生态气象观测网密度全国领先。江苏省气象局减灾处副处长王平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在全省地面自动观测网和多普勒雷达观测网基础上,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观测网,包括23部风廓线雷达、11部激光雷达、22部微波辐射计、24个酸雨观测站、29个气溶胶观测站,27个反应气体观测站、11个温室气体观测站、445个能见度观测站以及18个水上观测平台、2个浮标站、6个湖岛站等。

图片

王平告诉记者,江苏不像其他省份,或是森林覆盖率特别高,有生态环境的天然优势,或是生态特别脆弱,要重点防治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等,江苏的生态环境有很鲜明的特点:高度发展的城市群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为城市化程度高,我们特别注重加强大城市生态气象垂直立体观测,”王平说,为此,江苏建立了多普勒雷达+X波段雷达+气溶胶和臭氧激光雷达+毫米波云雷达的南京特大城市综合大气垂直廓线观测网,和全面监测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气溶胶的苏州环境气象观测网。打造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对长三角城市群大气环境通量和污染物传输、大气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观测。

重点打造5个领域的生态气象服务品牌

记者了解到,江苏生态气象服务起步比较早,2007年就以太湖生态监测气象服务为起点,建立了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和日常业务。2011年起,每年编发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报告、酸雨监测报告、太湖蓝藻水华气象评估报告。2012年和环保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并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

2019年,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南京科技创新研究院,按照国际水准、国家站位、江苏特色的标准,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及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开展气象科研攻关,生态气象是创新研究院重要研究项目之一,将充分发挥江苏科技、人才、政策优势,在生态气象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图片

王平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江苏还将重点打造5个领域的生态气象服务品牌。

一是深化新能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筹备建设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江苏分中心,为碳达峰、碳中和江苏行动提供有力的气象支撑。二是以四大湖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为典型,做好湖泊河口滩涂湿地生态气象服务文章。三是加强臭氧和PM2.5分析评估预警,强化大气污染“双控双减”气象保障。四是以苏南城市群为典型,做深做细城市生态气象服务。五是加快推进气候标志评价工作,服务“水韵江苏”品牌推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