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孙吴丁奉墓考古成果展出:四朝元老、国之柱石,为何死后如此“从简安葬”?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4-18 22:27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丁奉家族墓考古成果,出土文物精品在南京六朝博物馆正式展出。

这是迄今发现有明确记载的、官职最高的三国孙吴名人墓,墓中出土砖地券上的文字证实,墓主人是孙吴名将丁奉及夫人。从大帝孙权到末帝孙皓,丁奉历仕四朝,位极人臣,但他的墓葬规模却略显“低调”,这或许印证了孙吴晚期那段纷乱的朝堂争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文 于房浩/视频

砖券铁证:“庐江安丰丁奉,今于莫府山立冢宅葬……”

三国孙吴考古,高规格大型墓葬在南京、苏州、马鞍山等地均有发现,但出土文字实物、能明确墓主人身份的极少。此次丁奉家族墓的发现取得了新的突破,是继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马鞍山朱然墓后,迄今有明确记载的、官职最高的三国孙吴墓。

丁奉家族墓位于幕府东路南侧的伍佰村,2019年下半年该地块启动勘探发掘。截至目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地块内发现了4座年代相近的孙吴-西晋时期墓葬,分别编号为2号至5号墓。其中,3号墓的前室出土了4块有明确文字的砖地券,明确了3号墓墓主人为孙吴名将丁奉和夫人。

    3号墓(丁奉及夫人墓)

砖地券是刻在砖面上的“土地使用凭证”,在墓葬建成后墓主人下葬时放入墓室中。在六朝博物馆一楼展厅的《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展》中,此次出土的4块砖地券陈列在显著位置。

4块砖地券文字均为阴刻,其中3块文字相同,写的是“建衡三年八月十六日良月吉日/大男/使持节、左军师、右大司马、徐州牧、左护军、无难右部都督、大将军、安丰侯/庐江安丰丁奉/今于莫府山立冢宅葬/从天买地、从地买宅/雇钱三百万/东极甲乙、西极庚辛、北极壬癸、南极丙丁/若有争地、当诣天帝/若有争宅、当诣土伯/铁券为证、如皇帝律令。”

    3号墓出土丁奉砖地券

另一块写的是“太元元年八月廿七日良月吉日/大汝/庐江安丰离妃/今于莫府山立冢宅/从天买地、从地买宅/雇钱三百/东极甲乙、西极庚辛、北极壬癸、南极丙丁/若有争地、当诣天帝/若有争宅、当诣土伯/铁券为证、如皇帝律令。”

    3号墓出土丁奉夫人砖地券

丁奉家族墓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周保华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地券文字中,“建衡三年(公元271年)”与史书记载的丁奉去世时间吻合,且记录的职位、封号也与史书基本一致。墓地所在“莫府山”就是今日幕府山的古称。通过砖地券还可以看出,丁奉和夫人是汉末庐江郡安丰县的同乡,夫人在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就已去世下葬。

“地券文字显示,当时人们营造墓地是从‘天帝’、‘土伯’手上购置土地的,所花费的‘三百万’、‘三百’也并非实际的货币。同样,用地仅以天干说明大致方位,并没有严格规划占地范围。这类地券更多是象征意义。”周保华介绍。

与夫人合葬在2米宽砖室内,竟是家族墓中最“简陋”的

目前,丁奉家族墓所在伍佰村地块的考古发掘仍在进行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探访现场看到,4座孙吴-西晋砖墓均为南北向、并列分部,由西向东分别编号为2号至5号墓。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墓葬周边发现了砖砌的排水沟,下一步,希望能找到墓区围垣或其他配套建筑。此地位于幕府山南麓,属南京“幕府山古墓葬群区”范围内,早年周边已发现有东晋王氏家族墓、颜氏家族墓、温室家族墓等重要六朝时期墓葬。

    考古现场航拍图,3号墓(丁奉及夫人墓)明显小于4号、5号墓

记者注意到,安葬丁奉及夫人的3号墓是4座墓中规模较小的,通长只有8.24米,仅有1个耳室。相比之下,4号墓9.8米有2个耳室,5号墓10.62米有3个耳室;再从营建方式上看,3号墓为四边券进穹隆顶,4号、5号墓分别为四隅券进穹顶、穹隆顶,还采用了大量花纹砖,其营造成本、复杂程度与结构强度都要明显超出3号墓。

周保华介绍,通过对规模结构、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相对位置关系的分析,判断这4座墓应属于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其中2号、3号墓时代相同,4号、5号墓时代略晚,可能是丁奉家族中的后辈。

    2号墓

    4号墓

    5号墓

根据砖地券文字,丁奉去世时夫人已经下葬了20年。3号墓作为两人的合葬墓,其后室宽度只有1.92米至2.3米,这一空间要同时安放好两座棺椁,并不宽敞。“丁奉的成就与地位,整个家族无出其右。但这并没有在墓葬中体现出来,或许下葬时因某种原因比较匆忙。”周保华说。

生前立战功、除奸臣,死后被他所拥立的皇帝“清算”

陈寿著《三国志》,将孙吴12名功勋卓著的武将列入一传中,并称“江表之虎臣”,丁奉是12人之一。与同传的程普、黄盖、韩当相比,丁奉是“晚辈中的晚辈”,他先后在甘宁、陆逊、潘璋麾下,作为一员小将在战场上“斩将搴旗、身披创痍”,逐渐崭露头角。

公元252年,曹魏趁孙权去世,引大军进攻,孙吴诸葛恪率丁奉等迎战,双方在东兴(今安徽含山)接触。当时天寒大雪,担任前锋的丁奉率3000人脱盔甲、持短兵,大声鼓舞着士兵径直冲向敌营,大破之。吴军主力随后赶到,魏军全线溃败。“东兴之战”是丁奉军旅生涯的高光时刻,魏军损失数万人,司马昭被迫削去爵位,代其兄司马师承担责任。

朝堂亦是战场。自孙权去世幼主登基,朝政先后为诸葛恪、孙峻、孙綝等权臣把持。孙休登基后计划诛杀孙綝,丁奉与张布共同设计在宴会上将其捕杀。孙休去世后,太子只有10岁,朝中大臣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改立长君,丁奉也与张布等大臣共同拥立年长的孙皓。丁奉先后在“推翻权臣”、“拥立新君”等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走上了权力巅峰。

或许也是恐惧于皇权被他人染指,孙皓在登基之初短暂地施行明政后,突然变得昏庸残暴、擅杀大臣,不仅杀了之前拥立他的张布等大臣,还多次命令年迈的丁奉率军北伐。此时,北方司马氏已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南北双方实力对比愈加悬殊,丁奉再难有斩获。

《三国志》记载,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四朝元老丁奉去世。有人控告丁奉生前“骄矜”,孙皓借机算账,翻出他有一次率军进攻迷路无功而返的旧事,将丁奉家族强迁发配至临川(今江西抚州)。考古发现丁奉墓的种种现象,或与此有关。

仪仗马队俑再现大将威风,丰富陪葬品还原生活百态

本次丁奉家族墓考古成果在六朝博物馆一楼展厅展出,共展出来自4座墓葬的230多件出土文物,将展出3个月。除了证实墓主人身份的砖地券,本次考古还发现了丰富的器物,为我们再现了当时达官贵族的日常生活。

    3号墓出土釉陶骑马俑

    3号墓出土釉陶骑马俑

例如在3号墓中出土了一组共16个釉陶骑马俑,虽然已经破碎,但可以看出敲鼓、吹奏的动作。他们装备严整,吹鼓大奏,鼓角齐鸣,可能是当时丁奉出行路上的仪仗队。3号墓中,还出土有铜立人俑、桃叶形金片、作为六朝时期重要冥器的釉陶魂瓶,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陶杵、陶屋、陶扫帚、盛装物品的陶盒等。

    3号墓出土铜立人俑

    3号墓出土釉陶魂瓶

5号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金比翼鸟”更显温情。这只雕刻作品只有拇指甲盖大小,却细致地雕出两只鸟交颈依偎、比翼而飞,大鸟的鸟背上还驮着小鸟。据介绍,这是古代女性头饰“步摇”上所用的挂饰。

    5号墓出土金比翼鸟步摇饰件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