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美术经典,学百年党史(20)|叶浅予《舞蹈》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4-22 14:44

赏美术经典,学百年党史——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20)

叶浅予《舞蹈》

103.7cm×67.8cm  1959年

1959年4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叶浅予创作于1959年的《舞蹈》,以一位身着百褶裙跳舞的彝族女子的曼妙舞姿,反映出当代少数民族翻身做主人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舞蹈人物画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出土的该时期的彩陶盆上有以简约线条和古朴笔触绘制的手牵手跳舞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远古时期先民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生机活力。汉代,舞蹈人物画得到了较大发展,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上多绘有舞蹈人物的形象。画中人物特征鲜明,舞姿生动,造型夸张,形象极富有律动感。中国舞蹈人物画的兴起则要追溯到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则非敦煌莫高窟壁画莫属,该壁画群气势恢宏,大部分壁画表现的是古代乐舞的场景,飞天轻盈飘逸,舞姿曼妙。

叶浅予(1907—1995),原名叶纶绮,浙江桐庐人,画家,美术教育家。叶浅予所绘舞蹈戏剧人物画既不追求复杂的背景,也不以画面人物众多取胜,而是以独舞姿态,留出大量空白,让欣赏者产生感官的联想。他的画作不表现舞蹈动作的高峰、顶点,而是抓取某个生动节点,产生一种动势,营造蓄势待发,“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氛围。这样的构图使得画作产生动中寓静,静中寓动的效果。1950年之后,叶浅予带领学生去新疆采风,走访当地少数民族,取材于生活,创作出大量舞蹈人物画精品。

江苏省美术馆藏《舞蹈》,画中舞者戴着颜色鲜艳的耳坠,脖子上戴有一个银项圈,右手所持的手帕作为重要的舞蹈道具,帕子上的红绿色与头帕、鞋子、裙子镶边以及手镯的颜色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她的眼神与双手保持一致,百褶裙廓形变化张弛有度,凸显了舞蹈的韵律感。画的背景由大片的白色打底,与少女黑色裙装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舞蹈》这幅画将传统中国画的水墨意蕴与民间美术、现实生活相结合,充溢着单纯、优美的气质,展现当时少数民族形象的新生与力量,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感与地域文化特征。

文/江苏省美术馆  周青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