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81年前,宜兴奇女子从德军枪口下救下100多名比利时人质,比利时至今还有一条属于她的路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4-23 09:58

2002年以钱秀玲为原型的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播出后,让很多观众记住了钱秀玲的名字。这位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比利时的国家英雄”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上百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22日下午,在钱秀玲的家乡——无锡宜兴市,一本讲述她传奇人生的作品《忘记我》举行了新书首发式,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踪,奔赴比利时、中国台湾等地进行实地采访获取详细资料最终凝结成书。

图片

新书发布

 

图片

主持人介绍


她先后救下100多名比利时人质

 

图片

钱秀玲年轻时


钱秀玲出身宜兴望族,童年在宜兴度过,后留学比利时鲁汶大学,获物理、化学双博士学位后隐居偏远小村埃尔伯蒙行医救人。1940年5月,德军占领比利时,参加抵抗活动的青年罗杰被捕,旋即被宣判绞刑,钱秀玲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堂兄钱卓伦的这位挚友,现任德军驻比利时军政总督。她立刻给钱卓伦发了一封电报,同时拿着堂兄给的照片踏上了拯救之路,星夜兼程,请法肯豪森刀下留人。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军官法肯豪森也是位反战人士,当他接到钱卓伦的电报,见到钱秀玲,了解事实真相之后,顶住压力救下了罗杰……自此开始,钱秀玲在“二战”期间前后营救了一百多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战后比利时政府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一条以“钱秀玲女士之路”命名的道路保存至今。

作家徐风16年追踪记录下奇人奇事

 

图片

作者徐风


谈及写作此书的缘由,作者徐风介绍,2002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风靡全国,电视剧原著作者张雅文到宜兴拜访钱家旧址,徐风时任宜兴电视台副台长,他开始关注到钱秀玲这个人物。后来通过钱秀玲在宜兴的亲人,徐风与远在比利时的老人(时年90岁)通了一个越洋电话。“我与她约定,去比利时看望她,后来我爽约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持续关注着钱秀玲这个名字,完了一个未了的心愿,用了整整十六年。”徐风回忆。

为追寻探究这段尘封往事,徐风远赴比利时和中国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钱秀玲外孙杰罗姆,侄子钱宪和、钱宪行,侄孙钱为群、钱为强,103岁的幸存者莫瑞斯,“二战”纪念馆馆长雷蒙、艾克兴博物馆原馆长卢埃尔……关键人物的口述搭建起了人物命运和历史时空。

钱家后人到场感谢

2021 年 4 月,《忘记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忘记我》新书首发式在宜兴举办,宜兴市领导、嘉宾,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学者,宜兴钱氏家族代表等齐聚,重温钱秀玲的感人事迹,并就《忘记我》一书的艺术价值,也就作者徐风的实地寻访、文学创作,及国际人道主义的传承与发扬等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徐风透露,自己用了 16 年时间来积累相关的素材,起先只是被老人家的伟大人格所吸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写作的深入,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个不断完善的拯救故事背后,有着多重被遮蔽的含义。比如,传统文化理念里,家国情怀对人一生的影响;在残酷的战争面前,脆弱的生命如何来彰显它的韧劲;人性的美丽与光亮,如何来鼓舞黑暗中的人们走向光明等。

值得一提的是,钱秀玲家属代表钱棠娜也来到了现场,她代表家人向徐风表示祝贺并致以感谢。钱棠娜表示,小姑妈钱秀玲女士的荣耀不仅仅是钱家的,宜兴的,更是中国的。 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徐风老师的这本书还原了历史深处的细节,记录了一代华侨的家国情怀,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多位名家高度评价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汪兴国表示,拿到这本书后自己从晚上一直读到凌晨,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作为长篇非虚构作品,体现了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必须用心、用情、用功。汪兴国还表示,宜兴涌现出很多文学人士,这方土地上还有很多值得写作的历史故事与重要人物,是文学创作的丰富宝藏。

图片

赠书现场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表示,这是一部特别的战争文学作品,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展示了文化与命运的关系。宜兴这片土地给予钱秀玲文化的滋养,如何宣传这本书、让钱秀玲的精神走向更远处、更高处是要进一步做的事情。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教授则认为,不同于只聚焦一个人,这是一本以钱秀玲为中心的人物群像的人物传记。她是比利时国家英雄,也是中国的国家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娜娜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