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6年时间打造“建党前传”
2021-04-29 19:59

最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不仅拿到豆瓣9.3分,更在社交平台引发网友无数共鸣与讨论,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慷慨就义的片段就刷爆网络平台。近日,编剧龙平平来宁现身南大分享,网友弹幕版中最让他感动的一条就是,“《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面对紫牛新闻的镜头,他也透露了打造红色爆款的秘诀。

6年时间数易其稿,回溯心潮澎湃的“觉醒年代”

毛泽东冒雨行走在湖南长沙街道,脏水四溅,乞丐趴在地下挑拣充饥的食物、富家子弟坐在高级车内享受美食、卖小孩的穷人、独轮车倾倒、一车鱼乱跳;鲁迅蹲在大街古玩摊前,后面是一群人在地上抢人血馒头,“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也”……电视剧不但体现了伟人“先驱者”高光时刻,也有“下凡一刻”,胡适在北大有不少迷妹,陈独秀也有处理不好的“亲子关系”。

图片

《觉醒年代》片段

没有饭圈刷屏,只有良心科普。电视剧带动追剧旋风,从弹幕交流,到历史知识科普,网友们把“觉醒年代”变成了“学习年代之中国近代史网课”,解锁新知让网友知道了,原来北大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还有的年轻人因此去读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的《狂人日记》。

近日,来到南大新传院与师生们分享热播剧《觉醒年代》创作背后的故事,作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的龙平平,还有一个为普通观众熟悉的身份,那就是《觉醒年代》《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爆款影视作品的编剧。

图片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第一集中,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见面,李大钊就对陈独秀提出“百年之问”:如何救中国?陈独秀回国后在接风宴上又提出了“千年之问”:李鸿章说“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三千年未遇之大强敌”的时代,当下何谓变局和强敌?

1915-1921年,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三件大事,《觉醒时代》就写这六年。“实际上写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确实是‘建党前传’”,龙平平说,创作这部43集电视剧,就是想回答: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为什么晚清秀才出身,对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的陈独秀不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中国的出路,而要舍近求远、不远万里从欧洲去引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用它来指导中国革命,挽救中国?”

用影视作品去给出答案,6年创作过程是漫长的。《觉醒年代》2014年申报立项,经过层层申报,2015年开始写作,恰好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分集大纲就写了27万字,2016年剧本送审,那一稿约55万字。大的修改,龙平平记得就有九次。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的刊物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自此发端。陈独秀等人通过引进国外新思想,抨击封建旧文化,来达到改造民众思想之目的。但新文化运是思想层面的启蒙,争论的载体是文章,动用电视剧手段很难表现。龙平平思考再三,抓住新旧两派关于中国出路的争论,通过不同的文化观和救国思路的交锋,展示一幅类似于春秋战国诸多流派百家争鸣、纵横捭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历史大画卷。

新旧思想的交锋,活化了教科书中的标准化描述,大师对话,火花四溅。在龙平平看来,“新旧两派是学术之争,大家都是在为国家、为民族、为文明寻找出路,各有长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比如辜鸿铭先生,政治主张是错误的,但他的学问高人一筹,他对中国问题的一些见识独到精辟。”

不是年轻人不喜欢红色题材,是我们没做好

年轻观众没有被红色题材劝退,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陈独秀、胡适这样的历史人物的理解,都是南京学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陈独秀、李大钊并列为“双男主”,是《觉醒年代》的鲜明特色。这部剧讲1915年到1921年发生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三件大事,陈独秀、李大钊显然是无可替代的核心人物。李大钊不必说,关键是陈独秀能不能做主角?

龙平平告诉记者,“有人说我胆子太大了,其实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应用。”2019年10月,为纪念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称陈独秀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陈独秀历史地位的肯定。“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主席说过,陈独秀是有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创造了党,将来我们修党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毛主席的这个话距今已经76年,还没有一部文艺作品把陈独秀的这个功劳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

龙平平也说,陈独秀毕竟是有一定历史局限的历史人物,在充分展现他的历史贡献和性格特点之外,对其家长制作风、粗暴、专制、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等也作了揭示。

龙平平说,在播出之前,对可能引发的质疑声也忐忑过。然而,面对如潮好评,龙平平说,“观众的认可令我感动。不是青年人不喜欢红色题材,而是我们没有做好。我还要为他们努力去创作更多作品。”

剧中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英勇就义、慷慨赴死,成为震撼年轻观众的名场面。陈延年牺牲时只有29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江苏省委书记。被捕时,国民党反动派规劝他自首,但他宁死不跪,最后被乱刀砍死。

图片

《觉醒年代》片段

龙平平在同济大学担任特聘教授,“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很少有人知道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俞秀松、何孟雄。这些民族精英都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20多岁就慷慨赴死了。这才几十年,人们就不知道他们了。”龙平平认为,这部电视剧,就是想让大家特别是青年都知道他们,不能忘了他们,要永远地纪念和缅怀他们,以他们为榜样。龙平平说,女儿因为看了这部剧,就去写了入党申请书,也让自己既吃惊又欣慰。

打造影视爆款的秘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很难把严谨的党史研究,与需要在历史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影视创作联系在一起。潜心搞研究坐冷板凳,也跟影视作品热播后,主创频频受邀分享幕后的喧嚣,形成了强烈对比。与陈独秀为安徽老乡,今年65岁的龙平平“本科学的是历史,研究生学的是文化人类学。冰心先生是我师母,我是吴文藻先生的关门弟子,所以说对文学,年轻时候就爱好。”

尽管当时吴文藻先生年事已高,已无力亲自授课,仍时时关心学生,认真阅读他们的论文,并提出意见。最后一次茶叙授课的宝贵时光,就在先生家中。当时龙平平的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中国化,吴文藻对学生的研究方向逐一发表意见,最后大家还和导师、师母合照留念。

龙平平告诉记者,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搞党史研究,一辈子研究邓小平。“你问我,从理论文学研究者到编剧如何转换,其实也不是转换,由于工作需要,一直是兼着的,不是现在才开始搞影视。”

时代在发展,以前研究领袖人物停留在“老三样”:著作、年谱、传记。龙平平说,随着传播平台增多,自己的“业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最早转向搞纪录片。1993年开始参加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撰稿工作,跟影视就结合在一起。在邓小平逝世后的几个月时间里,12集文献片《邓小平》的播出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后来就参加了大量文献片的创作,如果创作者对理论研究不熟悉,在通过审查方面会遇到不少障碍,所以领导就说,还是我们自己来。”2003年放映的电影《邓小平》是龙平平第一部作为编剧的作品,囊括了金鸡、百花、华表等众多奖项。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一开始龙平平也是作为单位负责人身份参加的,后来才接手编剧工作。

2009年,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龙平平所在第三编研室接到创作任务,由龙平平领衔,三位签约编剧加盟,多位专业作家参与,组成了剧本创作团队。好莱坞式的场面调度,气势磅礴的大片配乐,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挖掘和人物塑造,投资1.2亿《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自播出就收获全网热议。出演邓小平的演员马少骅,就是《觉醒年代》里的蔡元培,也是大家心目中的演技派。这部剧至少出现50多位有名有姓的国家领导人,一部主旋律作品受到高度关注,重要原因就是在题材上的大胆突破,用纪实文献手法,重现重大历史事件。

龙平平说,通过这部剧的历练,基本上掌握编剧的技巧。“当然,这个过程很长,它是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千锤百炼好几遍审查,就要求你慢慢找到电视剧创作的规律和它的语境。这部剧创新突破很大,包括人物的设置、台词。我觉得,因为我是学历史、搞理论的,长期抽象思维,在文艺作品体现思想性这方面,我有一定优势。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至于打造红色题材影视爆款的秘诀,龙平平说,“我觉得要把思想性体现出来,不是去说教,也不是搬概念,而是要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就在这方面下功夫。我觉得这个剧本在这几个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今天看效果挺好的。”

图片

快问快答

Z=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L=龙平平

Z:剧中除了陈独秀、李大钊,你最想写的人物是哪一个?

L:陈延年是经典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经过了长期的比较和试验。他与父亲陈独秀的不同是,他认为要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就不能像陈独秀那样又要家又要国,结果只能给家庭带来不幸。因此,他从青少年起就下决心为国家牺牲个人的一切。大革命失败后,他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诺言,道德品行堪称楷模。两位志士戴着镣铐、踏着血水、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的画面,每看一次都忍不住流泪。

Z:您也关注到年轻观众的一些弹幕,最打动您的是哪条?

L:《觉醒年代》有续集吗?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年轻人的领悟超出了我的期望值。

Z:下一部作品写什么?

L:有人开玩笑说,《觉醒年代》是北大的校片,我正在写的这一部,《同济天下》就是同济真正的校片。正在着手创作从上海发出的新故事,抗日战争期间,同济西迁,六年,不但没有消亡,而且茁壮成长为一所真正的‘大学’。想借由一所大学的西迁、坚守、壮大和回归,跟观众一起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预计近两年能跟观众见面。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拍摄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戎毅晔 于房浩

视频剪辑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戎毅晔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