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创排的《楼胜折子戏专场》,16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上演,主演楼胜将角逐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演出前的媒体见面会上,主创团队向大家介绍了此次演出。
虽是小剧种,婺剧却连续登上春晚舞台
婺剧,也叫金华戏,是属于浙江省地方戏种之一,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婺剧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汇聚了六个声腔,和京剧是一脉相传的。徽戏在200多年前通过徽班进入了北京,柔和了北方梆子戏、汉剧发展为京剧。婺剧是将徽戏的声腔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京剧的前身是徽戏,要想在京剧当中挖掘徽戏的精髓,还得到婺剧当中来寻找。”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是婺剧的龙头剧团,前身是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在2011年,浙江婺剧团正式更名为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并在2014年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9家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之一。近年来开拓创新,每年完成各类演出500多场,且2016年以来,婺剧连续四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
另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也不遗余力。如今,他们形成了以60、70后为中坚,80、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三个梯队。近年来先后有20多人分别荣获了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以及浙江省的各项顶级戏剧奖项。
三个折子戏,文戏武戏都很极致
这次参演梅花奖的三个折子戏,《临江会》、《断桥》、《火烧子都》都是婺剧的经典。
其中,《断桥》是文戏武作、武戏文作,这也是婺剧的特色。《临江会》讲究的是故事性和观赏性佳。《火烧子都》则将这些都兼备了。
婺剧发源于草台戏,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它所有的东西都要放大,往大里做,往夸张里做,甚至是往变形里做。无论是肢体、身、形、表都在放大,演员由内心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动力,形成了形体上一种肢体的张力,去表达人物内心的纠结的情绪。
在婺剧中,常会有打锣打鼓,热闹喜庆,很有气氛,有强烈的震撼感。这就是冲击力,婺剧的听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都分贝特别大,所以,对于演员而言,消耗也很大。
一个个“绝活”让楼胜着迷,一身伤一心爱戏
楼胜于1987年出生于武义县南端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那里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但时常演出婺剧。耳闻目染之下,楼胜“恋”上了婺剧,这个古朴剧种的服装行头、声腔表演,乃至一个个“绝活”让其着迷。说到对婺剧的痴迷,楼胜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很奇怪,天生就喜欢,打我有记忆开始,就觉得婺剧是最好听的戏。”
楼胜先是上了两年戏校,一天两练,还经常加练。像他这样的男生,除了大雨以外,几乎都露天练功。练功场没有毯子,下面是结结实实的水泥地。楼胜一次练倒插虎摔了一跤,摔坏了三颗门牙。但也是这样的苦练,让他打下了扎实基本功。
戏校毕业后,他又去了一个民间戏班子实习。以前楼胜只见过台上的光鲜,这一年他尝到了台下的艰辛:跑了一年演出,没坐到过一个真正的座位,只有在拖拉机和卡车上的不停颠簸;睡觉时常常要去抢床板,抢不到床板只能睡地上;一年演了上百场戏,只赚到了一千多元……
2003年7月,楼胜考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他经历了一次艺术上的突破和一次观念上的转变。更为正规、专业的排练与演出,也使得他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唱腔、嗓音、表演方式,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自信。
楼胜一直对婺剧的传统有着自己的追求。他对变脸、踢鞋、高台功、翎子功等技艺有所继承、对化妆头饰有所兴趣,还会四处收集婺剧的服装道具加以研究。但楼胜井不以自己所掌握的多种技能而自傲,他觉得如果这种“技”不能用在人物刻画和剧情发展上,那么就是“死”的,是下品,算不上“艺”。
从多年前,楼胜得了白玉兰奖以后,院里就考虑让楼胜能够冲刺梅花奖。这些年,楼胜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孜孜不倦、脚踏实地。在他的身上,全身都是伤,都是扎扎实实练功的结果。对他,以及他同样是演员的妻子杨霞云来说,出去玩出去购物带来的快乐,远不如站在舞台上,收获到观众掌声的快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